小時候,壹個鉤子,壹顆糖,壹個好朋友;我很開心。長大了,壹杯酒,壹堆錢,無數個“溝”朋友。這條溝是壹條溝。臉上帶著虛偽的笑容,內心麻木,很久沒有真正笑過了。在成人的世界裏,朋友多,知己少。漸漸的,越活越孤獨。我們,我們活得太累了。這也是很多上班族喜歡周末的原因,可能是因為喜歡自由的感覺吧。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即使加班,周末也喜歡在家裏加,也可能只是喜歡壹個人的感覺。記得以前和別人合住壹個房間,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在壹個我完全沒有獨立空間的地方,我享受著她上班後我上班前的壹個小時。
什麽時候獨處變成了壹種奢侈?尤其是婚後有了孩子的這幾年,真的特別有感覺,業余時間都被占了。很久沒有自己的娛樂時間了。我相信很多媽媽和我壹樣。所以,無論多忙,都要學會安頓自己,過上富足溫暖的生活。
減少低質量的社交,管好自己。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朋友,總是喜歡聚在壹起,壹起出去,壹起聚會。而我們會被這些朋友束縛——我們想提升自己,卻被朋友耽誤了;想做自己喜歡的事,卻發現自己被朋友同化了。人以群分當我們感覺到圈子和自己不和諧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離開。
朋友小藝給我講了她的經歷,讓人受益匪淺。希望有同樣苦惱的朋友,能豁然開朗。
大學剛開始的時候,小藝努力的和別人相處。畢竟誰也不想壹直壹個人,總想在新的環境裏找個伴。後來她發現合群的成本太高了:到了午飯時間,她很累,想在門口的自助餐廳吃點東西休息,但室友們都想出去吃;她想在安靜的下午去圖書館看書,但他們更喜歡去超市;同樣的情況還有很多例子。時間長了,我覺得筋疲力盡,開始拒絕他們。女生的感情好像是從吃喝聊天中發展起來的。後來她不再參加他們,被宿舍排擠。即使是集體活動,她也總是跟著老師在前面,舍友在後面聊天。那段時間她負能量爆棚,幾乎控制不住自己,難過被孤立的時候非常想家,但又不敢告訴父母自己沒有朋友。經歷了那段糟糕的時光,她漸漸發現事情並沒有那麽糟糕。她只是太在乎周圍人的想法了。後來有時間了,她會加入社團,學習,去圖書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再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再強迫自己去適應別人的節奏,做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有得必有失。孤獨的時候,我就寫日記,刷知乎,看書提升自己,直到拿到六級及相關專業證書。所以妳不用覺得有什麽不對或者不對。優秀的人總是孤獨的,不是嗎?妳強迫自己適應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妳可以試著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滿滿當當,用充實趕走心中的孤獨。當妳真的足夠強大的時候,別人會看向妳,會羞愧而不是不屑於和妳交往。
我們常常為了合群,為了參加壹些所謂的社交活動,為了融入周圍的人,而放棄自己的真實意圖。漸漸地,我們忘記了如何做自己。被同化,被影響,我們終於變成了“他們”。再多再好的人際關系,也只是妳人生旅途中的過客,來去匆匆。我記得叔本華曾經說過,“壹個人只有獨處,才能完全成為自己。任何不喜歡獨處的人都不愛自由,因為壹個人只有獨處時才是自由的。”
選擇了現實生活和靈魂的自由,壹個人的時候還有什麽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