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產業升級的理念,還停留在6+1的1,這固然不對,而如果按照產業升級的概念要從1走到進入6,而且是高效整合的6,這只是壹個理論上可行的新型的產業整合的概念,即使適用也只是適用於很小的領域。這樣的產業整合,在中國能不能做?可以。我們中國不是沒有6,比如說服裝行業,我們都有6,我們有倉庫,我們有運輸,我們有車隊,我們都有啊,現實是都是分開的,大家各幹各的,因此是效率非常低,交易成本非常高,目前要做的是把它串在壹起,高效壓縮,高效整合。對比壹下,我們走完整個6+1需要180天,那麽歐洲的名牌,包括ZARA,叫颯拉,它走完整個流程是12天,以壹件衣服為例,倉儲12天跟倉儲180天,成本差了90%以上。但是,歷史事實表明,在現有的軟硬件環境下,即使願望和前景很好,往往也是壹擁而上,給腐敗滋生創造了條件,已經在6中生存的中小企業也會象房地產開發中的原住民壹樣被強制拆遷,而且特別悲哀的可能是整合到最後,咱們的6還是被外資更牢固地掌控(詳細了解壹些所謂民族品牌的股權結構就知道這不是在危言聳聽)!!!
為何擁有優秀文化傳統、勤勞聰明的中國人在6+1的模式中就不能在6中受益呢?因為在6+1的模式中,顯然沒有消費者的位置,消費者就象奴隸社會中的奴隸,是排除在遊戲之外的,生產需要大投資,用戶被強制接受。組織生產成了高高在上的貴族,如果產品之間沒有競爭,消費者連選擇權都沒有,更別說參與權了,即使壹些先知先覺的企業意識到技術的進步使得未來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已經沒有了明確的界線,開始讓消費者參與進來,也更象是以前的皇帝給予臣民的施舍,還未意識到技術將帶來的根本變革。現有世界貿易格局,人為食客,我為廚房(此次金融危機對中國沒有98年東南亞國家那樣突然和慘烈,主要是因為壹時之間沒有能替代這個廚房的選擇),消費主要在人家的地盤主導,當然與消費緊密相關的6大環節我們就不可能競爭過別人。
我們認識到:現代化的成本概念已經跟過去不壹樣了,不是勞動成本,勞動成本在整條產業鏈裏面不重要,隨著2008年金融風暴的出現(從本質上看是“人為食客,我為廚房”這個格局走向極端的必然結果),預示著格局調整已經開始,全球進入到壹個前所未有的產業鏈的戰爭時代,要縮減成本,就必須透過最高效的管理,壓縮整條產業鏈,才有可能創造出更多的利潤,而不是在勞動成本上面下工夫。但產業升級的思路壹定要脫開6+1的產業鏈模式才能真正找到出路。
站在理性的角度,6+1的模式是以生產為中心的,由於資本的天性,在現實中不斷制造將消費者逼到墻角或誘入絕地取得壟斷利潤的機會,與技術進步合拍時則是扮演助消費者分享技術進步的收益,壹旦技術進步進入壹個高原期,則往往由於逼入墻角過甚,從信譽的喪失開始,從而引發經濟危機,現在生產力水平已到了徹底拋棄6+1產業鏈模式的時候。另外從國與國競爭的角度,按照6+1的模式,發達國家已經布局完成,關鍵的定價權已掌控在手,後發國家想要奪回定價權則難如登天,局部改革的結果反而會加強發達國家的掌控力量,只不過以前的6主要在國門外,而折騰的結果則會是徹底的淪陷。
技術的進步,生產開始柔性化,用戶更多的會參與設計,物流配送社會化後,其他環節由於信息化等技術的進步,可以分散化,有的環節將弱化甚至消失。未來社會,智能機器會更多替換人所從事的單調重復工作,人們將更多地從事創造和服務工作,而創造和服務的工作特點意味著按時間長短計算價值已經過時,只需要按能否專註來切換工作狀態,人們的工作分為兩種類型:專註型與響應型,需要專註的偏重於創造,響應型的偏重於服務。
技術進步,社會演化的結果,本質的產業鏈模式應是原材料監控、半成品供應、生產制造、物流配送、運化、消費這樣的5+1模式,5(原材料監控、半成品供應、生產制造、物流配送與運化)是圍繞消費這個1而展開的。6+1的產業鏈模式是以生產為中心,站在協作的角度劃分的,由於產品制造企業僅關註直接供應的物料(即半成品),極少主動了解影響物料供應的關鍵原材料的變遷,極易在不知不覺中喪失供應的定價權,而以前默認的格局是發達國家引導消費、發展中國家負責生產,發展中國家由於不註重消費,在運化環節天然拐腿,失去產品定價權也就成為必然。5+1的產業鏈模式的優越性在於:是從流轉的角度劃分產業鏈,極易察覺微小的不正常,因此由於疏忽而喪失掉定價權的可能性大為降低。而運化環節的主體:產品服務、產品設計和訂單處理,由於互聯網等技術的進步已經將時空障礙清除,也減少或弱化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環節,這兩大環節將被訂單處理環節歸並到運化環節的子類,消費者就可以自自然然參與到運化環節,符合眾包的經濟特點(從寶潔公司等先進企業運作流程的變化亦已顯現出這個發展趨勢)。
從6+1(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終端零售,生產制造)到5+1(原材料監控、半成品供應、生產制造、物流配送、運化,消費)的產業鏈模式,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而且因資本而引發經濟危機的可能性將降到極低,國與國之間“人為食客,我為廚房”的不合理格局將會消失,將真正演變為眾生平等的格局,在大大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創造出更多的價值(包括經濟價值和人文價值)。建立壹個新系統,不是要和舊系統比較,而是要讓舊系統消失。
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認識清楚5+1的產業鏈模式,則找到了符合社會實質的產業鏈模式,所有國家站在同壹起跑線上,***同為人類利益作貢獻,不存在6+1模式下爭奪定價權的沖突,而且運化環節的加強,則消費的力量在產業鏈中將取決定性作用,從根本上能保證我們走向中國創造,這是我們目前需要認真思索,勇於實踐,去爭取先機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