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鮎川信夫(1920—1986),日本戰後荒蠻派的代表詩人。他的真名叫植村隆誌,出生於東京都小石川區高田市豐川町。從老早稻田中學畢業後,他考入早稻田第壹大學,從此開始寫詩。他早年在詩刊《月亮》和《新領域》上發表詩歌和評論,並參與創辦了以早稻田大學學生為中心的詩刊《荒原》,為他戰後的文學活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2年9月,應征入伍,從早稻田大學英語系退學,到東部陸軍近衛步兵第四聯隊報到,被派往太平洋戰場參加蘇門答臘島戰役。1945年初被送回金澤陸軍醫院休養。在養傷期間,他寫了《戰爭筆記》。這些筆記是鮎川信夫戰後文學思想和詩歌創作的起點。他於65438年4月出院,並於65438年2月返回東京。1946開始了他的文學活動。在1947年,鮎川信夫與中富康夫、田村龍壹、北村太郎、美穂豐壹郎和黑田三郎太壹起重新創辦了詩歌雜誌《荒原》。廢土派是戰後正統詩歌中最早、影響最大的流派,鮎川信夫是其代表作家之壹。著有《死者》、《上帝的士兵》、《海上的墳墓》、《在西貢》、《為什麽我的手……在海港外》、《孤獨的航標》等。著名詩歌《死者》(1947)是荒原詩人的代表作,充分反映了荒原詩人共同的思想基礎。廢土社出版的《鮎川信夫全集》,1965。評論集收錄了鮎川信夫的詩集,由思想社出版於1964。
內容摘要
壹個死人
雲朵,/腳步,/如腳步聲,/妳遺言的執行者,/會出現。/壹切從這裏開始!
回憶起昨天,/在壹家陰暗的旅館裏,/我們坐在椅子上,/愁眉苦臉。緬懷我們的老朋友/討論我們的詩歌雜誌。/-我是在九死壹生後才意識到的:/那只是壹句空話。
森川君!每當我拿起剃須刀時,冰冷的燈光都會讓我想起昨天的藍天。/但我已經忘了妳是什麽時候消失在藍天下的。/短暫的學生時代-/編輯,出版,/鼓勵的話語。/那個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壹切都成了“過去的記錄”。
昨天很好,/今天很好,/我們的日子總是深秋。/《寂寞秋風落葉》,/這聲音是沖著人群來的,/向著街巷來的,/向著石墨路來的,/飄來飄去的。
妳下葬的那天,/沒人送妳,/周圍壹片寂靜。/沒有憤怒,/沒有悲傷,/只有不安的心靈。/仰望藍天,/“萬物下沈,/太陽和大海!”/妳靜靜地躺著,/妳的腳在靴子裏。/森川君,長眠地下的森川君!/妳胸口的傷口/還疼嗎?
小瑪麗之歌
去吧,/小瑪麗!/我和妳在壹起,/在這條遙遠的路上。/路邊滿是樹葉,/鮮花盛開,/送給我們,/壹路歡聲笑語。/太陽用血和淚養育了我們。/即使黑暗的日子來臨,/我們也不會沮喪。/大聲唱著愛的歌,/在這條路上壹直走下去。
向前歌唱,/小瑪麗!/盡管妳還在咿呀學語,/盡管妳還充滿童心,/我們正隨著妳的節奏歌唱。/歌聲響徹無盡的元夜,/歌聲直奔林海的頭頂。/數百萬人聚集在那裏,/聚精會神地聽著,/滿心歡喜,/伴隨著這首歌壹起行進。/唱壹首歌,向前走。/小瑪麗!
作品賞析《死者》發表於《純詩》二月刊(1947)。這是壹首紀念詩人森川佳信的詩。森川佳信是戰前詩歌雜誌《荒原》的粉絲,在太平洋戰爭中死於緬甸戰場。詩中的“妳遺言的執行者”是壹個隱喻,它將執行森川遺言的意願擬人化。至於遺言,並不是森川佳信的具體意願,而是在戰爭中埋葬了黃金時代的壹代年輕人的共同心聲,包括詩人自己對下壹代的期望。我們應該忠實地告訴下壹代我們在戰場上的所見所聞,以及個人的緊張不安、悲傷和擔憂,讓他們永遠記住日本歷史上的這壹慘痛教訓。這是死者的基本思想,也是荒原詩歌的宣言。詩中的“談我們的詩刊”是指戰前屯墾同仁對《屯墾》《月亮》等詩刊的討論,與詩中表現的“學生時代”“黃金時代”壹樣,是對戰前詩歌活動的回顧。詩人認為他們的活動沒有起到任何作用,更不用說阻止這場非正義的戰爭了,所以是“空談”。詩中的“寂寞秋風落葉”壹行源於德國存在主義詩人裏爾克(1975-1926)對秋天的意境。以及“萬物下沈,太陽和大海!”這是詩人痛苦的內心獨白,表現了鮎川信夫憤懣甚至虛無的精神狀態。發表於戰後初期的《死者》被認為是荒原詩歌發展的裏程碑,它具有荒原詩歌創作的兩個鮮明特點。首先,它反映出這場戰爭給壹代年輕人的心靈留下了深刻的創傷。詩歌是對戰爭幸存者的隱喻,包括詩人自己的黑暗心理狀態。他們在血與火的戰場和戰後的廢墟中認識自己和現實,進而形成壹種特殊的精神氣質。在戰爭期間,無數日本青年被軍國主義分子趕上戰場,其中相當壹部分已經被戰爭殺害。這首詩揭示了死亡源於戰爭暴力,而戰爭暴力本身就是對邪惡的侵略戰爭的控訴。荒原詩人的這種感覺具有壹定的社會性。其次,它反映了詩人在戰後動蕩時期的困惑和焦慮。荒原詩人從硝煙彌漫的戰場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面對戰後混亂的社會現實,他們求生的喜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破滅。他們所擁有的只是對歷史的痛苦記憶,他們看不到改變現實的前景,所以他們忍不住發出絕望的咆哮:“壹切都沈沒了。”《小瑪麗之歌》發表在1954年出版的《荒原詩集》中。與死者相比,詩人在情感上前進了壹大步。因為時代發展了,日本進行了比較徹底的民主改革。到1954時,國民經濟復蘇時期已經結束,轟轟烈烈的經濟現代化即將開始。這時,人們已經感覺到周圍的壹切似乎都是光明的,“沒有經過戰爭。”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詩人以戰爭的經驗為基礎,續寫舊自我的解體和新自我的誕生,並指出戰爭幸存者的使命是書寫戰爭後開始的新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說,《小瑪麗之歌》是壹首思想強烈的抒情詩,營造了壹種闊步向前的壯麗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