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場化:我們走了多遠》,載《人民日報》,1998年12月21日; (2)《失靈是如何造成的——在“中國法治論壇”上的講話》,載《今日中國》,2001年第7期; (3)《公司為誰的利益服務》,載《21世紀經濟報道》,2001年8月;
(4)《解決國有股“壹股獨大”的兩條途徑》,載《證券市場周刊》,2002年51期; (5)《國有企業市場化進程研究》,載《人民日報》,2002年12月14日第六版;
(6)《從珠證消亡看證券公司治理的漏洞》,載《證券市場周刊》,2003年第41期;
(7)《高管薪酬排行榜凸現激勵機制缺陷》,載《證券市場周刊》,2004年第19期;
(8)《集團整體上市的風險》,載《證券市場周刊》,2004年第9期,《新華文摘》2004年第10期《論點摘編》;
(9)《國資委是人大的,還是政府的》,載《經濟》2005年第2期;
(10)《提升信息披露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載《證券市場周刊》,2004年第22期; (11)《中國全面“入市”了嗎?》,載人民日報《中國經濟周刊》,2004年第20期; (12)《無序競爭還是利益之爭》,載《新京報》,2005年5月24日經濟評論版; (13)《中航油事件啟示:制度健全並不等同於制度有效》,載《新京報》,2005年6月14日經濟評論版; (14)《制度成了橡皮圖章——從顧雛軍案談起》,載《財經時報》,2005年8月8日-8月14日; (15)《中小企業經營環境還欠缺什麽》,載《新京報》,2005年9月16月經濟評論版; (16)《海外戰略投資者帶給中航油的得與失》,載《新京報》,2005年11月23日經濟評論版; (17)《規範國企職位消費行為需要完善的激勵約束機制》,載《新京報》,2006年1月19日經濟評論版; (18)《職工權益保護是國企改制成功的保障》,載《新京報》,2006年1月24日經濟評論版; (19)《重組後的中航油:讓董事們切實負起責任來》,載《新京報》,2006年3月29日經濟評論版; (20)《收購信息披露觸發點提高至10%更有效用》,載《新京報》,2006年5月24日經濟評論版; (21)《<新破產法>規定職工優先補償權的意義》,載《新京報》,2006年8月25日經濟評論版; (22)《從徐工並購案看企業自主創新意識的缺失》,載《新京報》,2006年10月19日經濟評論版; (23)《遵守規則從“硬化”制度始》,載《新京報》,2006年11月4日,時事評論版; (24)《我們需要什麽樣的“面子”》,載《新京報》,2006年11月26日,時事評論版; (25)《國企紅利要讓全民受益》,載《新京報》,2006年12月7日,經濟評論版; (26)《對待大學資金入市要壹分為二》,載《新京報》,2006年12月16日,時事評論版; (27)《優先保護勞動者利益是正確選擇》,載《新京報》,2006年12月28日,經濟評論版;
(28)《國有獨資公司董事會須體現公***性》,載《國企》,2006年第12期;
(29)《國資調整應以公眾為先》,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1期;
(30)《石油企業的詭辯應該休矣》,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2期; (31)《政府公司的補償機制》,載《國企》,2007年2-3期;
(32)《國企高管高薪低效在於體制沒有理順》,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3期;
(33)《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編制需要明確五個問題》,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4期;
(34)《關於四層次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的基本設想》,載《國企》2007年第4期;
(35)《誰來“當家作主”——民營企業的股權與控制權》(“北大圓桌”),載《北大商業評論》,2007年第1期; (36)《紅利上繳國庫,國企本性回歸》,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月6日; (37)《增加公眾福利才是真正“與國際接軌》,載《新京報》2007年1月20日時事專欄; (38)《中國油價仍然偏高》,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月24日; (39)《國企高管高薪低效的體制內因》,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2月14日; (40)《地方師範院校師範生享受免費更合理》,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3月28日; (41)《政府應對小區物業做什麽》,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4月13日; (42)《怎樣促使企業樂於承擔社會責任》,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4月25日 (43)《應設立國有獨資的國企改制重組基金》,載《新京報》2007年4月26日經濟評論版; (44)《中國公司治理指數缺少什麽》,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5月23日; (45)《合作創新機制最是稀缺》,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6月21日; (46)《謹防國有股轉讓新規強化壟斷》,載《新京報》2007年7月11日經濟評論版; (47)《董事會監事會何以都失效了——趙新先獲刑留下的諸多問號》,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7月18日; (48)《三項新規對公眾福利意味著什麽》,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7月26日; (49)《勿忽視公司債對公司治理的影響》,載《新京報》2007年8月17日經濟評論版; (50)《債權人也是公司治理重要參與者》,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8月29日; (51)《交強險閃現部門利益長長背影》,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9月26日;
(52)《國企法人治理的四個基本問題》,載《國企》2007年第5期;
(53)《如何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5期;
(54)《自然壟斷企業如何治理》,載《國企》2007年第6期;
(55)《國企老總高薪低效的體制內因》,載《首都國資》2007年第7期;
(56)《重新認識國有企業的作用》,載《國企》2007年第7期;
(57)《“新59歲現象”反思》,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8期;
(58)《從交強險看規制的缺陷》,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10期;
(59)《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思考》,載《國企》2007年第10期;
(60)《社會和諧因子就在傳統習俗中——基於新制度經濟學視角的分析》,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0月22日; (61)《國有企業大呼隆上市之憂》,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1月16日; (62)《最難把握股權稀釋度——話說成長性企業之壹》,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2月7日; (63)《職業經理人市場制度缺位——話說成長性企業之二》,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2月14日; (64)《做強做大、確保控股兩者能兼得嗎——話說成長性企業之三》,載《上海證券報》,2007年12月21日;
(65)《國有企業上市應慎行》,載《西部論叢》2007年第12期; (66)《改善外部環境三項制度為先——話說成長性企業之四》,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1月4日; (67)《高管辭職套現:誘惑太大規制太軟》,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2月28日; (68)《相對控股:完善公司治理新趨勢》,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4月7日; (69)《獨立董事竟如此尷尬》,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4月18日; (70)《“杭蕭鋼構案”警示意義有限》,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5月7日; (71)《賑災捐款凸顯中國公司治理的尷尬》,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6月20日; (72)《中國運動員人力資本產權困境》,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8月15日; (73)《公司治理模式趨同化潮流在加速》,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9月9日; (74)《北京多項解決行車難政策之優劣比較》,載《上海證券報》2008年10月24日。
(75)《國有企業改革的發展階段及成就》,載《國企》,2008年第10月刊;
(76)《國企改革目標:公***性還是贏利性》,載《國企》,2008年第11月刊;
(77)《國有資產盤活與流失》,載《國企》,2008年12月刊;
(78)《國資監管體制邁出重要壹步——評北京國有資本經營管理中心成立》,載《國企》,2009年2、3月合刊;
(79)《拒絕分紅是對投資者利益的剝奪》,載《董事會》,2009年第6期;
(80)《公***性:國有企業改革的理性回歸》,載《中國企業報》,2009年7月3日; (81)《如何完善國有企業董事會治理》,載《中國企業報》,2009年8月7日。
(82)《國企並購改制應以職工利益為先》,載《鳳凰周刊》,2009年9月第25期; (83)《上市壟斷國企高管激勵過度》,載《董事會》,2010年第1期。 (84)《讓選聘權回歸董事會》,載《董事會》,2010年第2期。 (85)《破除董事長總經理的等級觀念》,載《董事會》,2010年第3期。 (86)《高管薪酬制度將全球化》,載《董事會》,2010年第4期。 (87)《集體訴訟制度當立則行》,載《董事會》,2010年第5期。 (88)《讓境外投資者更“安定”》,載《董事會》,2010年第6期。 (89)《證券分析師緣何輕視治理》,載《董事會》,2010年第7期。 (90)《民企造系:“協同”還是“掏空”》,載《董事會》,2010年第8期。 (91)《機構為何不願摻和A股治理》,載《董事會》,2010年第9期。 (92)《上市公司自願信息披露不合格》,載《董事會》,2010年第10期。 (93)《雙輸的結局》,載《董事會》,2010年第11期。 (94)《壞年報患上披露拖延癥》,載《董事會》,2010年第12期。 (95)《信披違規須用重典》,載《董事會》,2011年第1期。 (96)《國新公司性質何屬》,載《董事會》,2011年第2期。 (97)《公司治理:病態的官僚化》,載《董事會》2011年第2期; (98)《信息披露制度演化新趨勢》,載《董事會》,2011年第3期。 (99)《銀行業監管的進步與不足》,載《董事會》,2011年第4期。
(100)《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模糊藝術”》,載《董事會》2011年第4期。 (101)《陳曉兵敗治理規則》,載《董事會》,2011年第5期。 (102)《股權激勵請減速緩行》,載《董事會》,2011年第6期。 (103)《中石油三年壟斷租金近4500億》,載《董事會》,2011年第7期。 (104)《央企為何啃老哭窮》,載《董事會》,2011年第8期。 (105)《上市公司財務治理僅壹成合格》,載《董事會》,2011年第9期。 (106)《國企紅利是偽命題》,載《董事會》,2011年第10期。 (107)《高管/員工薪酬差距正加大》,載《董事會》,2011年第11期。 (108)《ST金頂的財務治理墊底之謎》,載《董事會》,2011年第12期。 (109)《股票期權激勵怪相頻出》,載《改革內參》,2012年第2期; (110)《財務治理:新興跑贏傳統》,載《董事會》,2012年第2期; (111)《中國上市公司內控制度有效嗎》,《經濟視野》,2012年第4期; (112)《央企盈利後如何分錢》,載《人民論壇》,2012年5月(下); (113)《輪值CEO制度是偽命題》,載《董事會》,2012年第6期; (114)《“四大”本土化實屬舍本逐末》,載《董事會》,2012年第7期; (115)《制度偏差讓獨董形似神不似》,載《董事會》,2012年第8期; (116)《國企改革應放棄利潤至上思維》,載《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第24期; (117)《員工持股卡殼治理難題》,載《董事會》,2012年第10期; (118)《經理人市場欠缺下的無奈選擇》,載《董事會》,2012年第11期; (119)《績效不是社會責任評價的唯壹標準》,載《董事會》,2013年第1期; (120)《集體訴訟:退市制度之痛》,載《董事會》,2013年第2期; (121)《防控上市公司違規需綜合治理》,載《董事會》,2013年第3期;
(122)《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和治理是必然趨勢》,《經濟參考報》,2013年10月18日;
(123)《四大缺陷致董事會治理不合格》,載《企業觀察報》,2013年11月11日;
(124)《大不同類型國企的未來改革趨向分析》,載《人民論壇》,2013年11月25日;
(125)《新壹輪國資國企管理體制改革路線圖》,載《中國經濟時報》,2013年12月4日;
(126)《國有企業市場化改革切忌壹刀切》,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年12月20日;
(127)《國企推進混合所有制的關鍵問題》,載《企業觀察報》,2014年2月24日;
(128)《混合所有制只能在競爭性領域推行》,載《中國企業報》,2014年3月8日;
(129)《七大領域放開應采取不同方式》,載《企業觀察報》,2014年3月24日;
(130)《對稀缺資源壟斷國企實行混合所有制》,載《國企》,2014年5月刊;
(131)《國改革的方向與阻力》,載《中國科學報》,2014年5月30日;
(132)《獨立董事之“怪相”》,載《中國報道》,2014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