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出自唐代文學家韓愈的《師說》。原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師說節選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翻譯
古代求學的人壹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生在我後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於我,我(應該)跟從(他)把他當作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哪裏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傳道授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業、解釋疑難問題的人。
所以:用來……的。
道:指儒家之道。
受:通“授”,傳授。傳授道理,教授學業。
業: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傳道:傳授、教育道德觀念,即是我們時下所說“思想教育”,這個是基礎教育,德為先,沒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是不可成才的。
授業:傳授以學。
解惑:惑,是指困頓,迷惑,當人面臨未知事物之時,運用自身的知識、技能為學生解開困頓、迷惑。
傳道、受業、解惑三者缺壹不可,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良好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