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子的勵誌減肥反擊戰,這個世界,從來不虧欠每壹個努力的人。
網絡映射
文/那威
我沒想到我大學時我們系的俊男靚女在多年後的同學聚會上發生了轉變。相反,我們班最胖的女孩成功地瘦了下來,看起來獨特而迷人。
姍姍上大學的時候得180斤!
是的,就是這麽誇張。
記得有壹次學校組織的體檢。每當壹個女孩輕盈地跳入體重秤時,體育老師都會高興地報出壹個數字,基本上沒有什麽超過100斤的!
輪到姍姍時,我們都屏住了呼吸,因為她的體重壹直是個秘密,我們都想知道她有多重。
姍姍緩慢而笨拙地走向體重秤,自卑地閉上了眼睛。體育老師笑著說:“九十、九十、九十公斤!”"
我們忍不住笑了。
姍姍跑了出去,壹直在操場外跑。直到那時我們才意識到我們錯了,並沖在她後面。不經思考,姍姍突然倒在操場門口,我們忍不住又笑了起來。
當時太自以為是的年輕的我們,不會在意壹個胖女孩的自尊。
畢業後,大家都順利簽了工作,但姍姍始終沒有勇氣去面試。她好像壹直在逃避上班,自然就考研了。
當時她給自己定的目標是北京的名校,但成績不好,班級導師開玩笑地說:“這不是做炮灰的節奏嗎!”"
我們大笑,低頭不語。
事實上,姍姍第壹年沒有通過考試,但我們隱約感覺到她似乎瘦了壹些。那時候我們已經工作壹年了,很多女生開始學著打扮自己。只有姍姍拼盡全力考研了壹年,沒有去工作,所以在大學同學聚會上,姍姍只和大家見了壹面就回去學習了。那時,我們最喜歡玩“真理或冒險”遊戲,我們最關心的是哪裏可以找到有特色的衣服,哪裏的蔬菜和水果更便宜。然而,繼續學習和努力學習離我們真的很遠,遠到我們根本不想提起它。
姍姍考研太霸氣了。她考了三年,但幸運的是,她最終被北京的那所名校錄取了。當她讀研究生時,我們驚訝地發現她瘦了很多,最重要的是,姍姍變得自信了。當我們問她的體重時,她自言自語道:“現在還不到160斤。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須努力。”
我們都開心地笑了笑,覺得姍姍變得樂觀了許多。
再次見到姍姍時,已經是畢業七年後了。她減掉了女孩的體重,變成了壹個不到100磅的美女。我們包圍了姍姍,看到她穿著得體的西裝和精致的高跟鞋,但我們無法將她與在體育場摔倒在地的女孩聯系起來。
於是,我們立刻坐成壹組聽這個勵誌故事。
姍姍說,當她胖的時候,她最深的感受是恐懼。她害怕出去買衣服、出去相親、吃高熱量的食物和旅行。她莫名其妙地害怕,都是因為她太胖了。沒辦法,她只好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看書、背英語單詞、復習考研。第壹次準備的時候,我大多覺得有點逃避,我並不是真的想被錄取。後來,她發現自己逐漸進入了努力學習的狀態。如果她壹天不看書不學英語,她就會害怕,覺得自己要被淘汰了。
為了順利減肥,她做過很多極限減肥項目,比如針灸、節食、瑜伽等等。無奈的是,姍姍的肥胖基因太強大了,她的家人幾乎都很胖,所以每當看到她在那裏自我折磨,仍然沒有改善時,她同樣肥胖的母親就會過來安慰:“姍姍,在她母親的心裏,妳瘦得像壹根蘆葦。”別減了,我心疼。"
“妳見過這麽胖的蘆葦嗎?我必須減肥,這不是減肥,這是挑戰自我。”
“我的家人都是胖子。我不認為胖有什麽不好。”
“我不想變胖。”
“胖子死不了!”
“媽媽!”
為了更好地減肥,她開始把學習和鍛煉結合起來。她壹邊跑步壹邊聽英語。這種堅持持續了七年。
七年後,她知道公園路需要跑多少步,多長時間。她在路上奔跑,從氣喘籲籲到大步流星,從像大浣熊壹樣跳躍到像猴子壹樣。在公園裏看大門的叔叔每次看到她都鼓掌以示欽佩。她也會微笑以示感謝。
研究生畢業後,她不僅減肥成功,而且英語說得很好。在那之後,她實際上成功地申請了壹名國際記者。
姍姍的減肥經歷太逆襲了,我們忍不住摸了摸我們將軍的肚子和脂肪,並發誓要加入她的跑步和當場減肥。
姍姍當場叫來了服務員,讓他把我們的飲料都拿走:“從現在開始,妳們不能喝含糖飲料,只能像我壹樣喝白開水!”"
我們剛剛發誓說我們突然失去了信心我們還沒有開始跑步,但只是沒收了咖啡和果汁,這已經讓我們感到恐慌。結果大家都退步了,都說長胖沒什麽。還有壹個家夥搖著下巴說自己壹點都不胖,很享受現在的狀態。
姍姍瀟灑地站起來,壹口喝下開水:“妳們繼續,我要去約會了!”"
那壹刻,我突然想起了大學剛畢業時的她。她非常害羞,總是害怕站在公共場合,大聲說話和談戀愛。現在的她完全不壹樣了,那種自信、從容和淡定令人著迷。
我們都在感慨,也許人的美也是有階段的。但前提是妳有勇氣改變自己,並願意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而妳不知道這種努力需要多久,就像在黑暗中行走,就像在晨霧中奔跑。妳不知道前方何時會亮起壹盞燈,但妳必須奔跑。
所謂勇於改變和挑戰自己,其實就是擺脫熟悉的“心理舒適區。”
心理學家形象地以海水為例,將人類對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岸邊區、淺水區和深水區。而岸邊的這片區域就是人們的“心理舒適區”。
如果妳是壹個不會遊泳的人,妳壹定覺得呆在“岸邊”的舒適區是最安全的,每前進壹步都會增加妳的恐慌和焦慮。因此,許多人寧願呆在岸邊的舒適區。沈迷於“心理舒適區”的人,可能是對現狀不滿、想換工作卻不敢換的員工;也許是渴望愛情卻死在家裏的單身汪;也許只是我們對自己的身材不滿意,想減肥卻無法像姍姍壹樣努力。
每當有人問我,不斷努力真的那麽重要嗎?
我總是想起姍姍的經歷。如果堅持不是那麽重要,也許她畢業後會像我們壹樣工作,忽略她的體重,成為辦公室裏不起眼的胖子。如果堅持不是那麽重要,她可能不會壹個人呆在家裏準備考研,而且考試會持續三年。
在她考研的三年裏,很多同學已經成為公司的老員工,在熟悉的工作環境中早已放松了警惕,變得有些麻木。差距就是這樣形成的。妳還在原地踏步,妳已經放松了警惕。其他人仍在努力工作和跑步。因為舒適的海岸不是靜止的,當海水高漲時,舒適的區域很可能被淹沒。就像如果我們不提升自己,舒適區就會越來越小。最終,原本是舒適區的地方會消失,當妳站在同壹個地方時,妳會被恐慌和焦慮所困擾。
我們每個人都在改變自己的道路上前赴後繼。並不是七年後,妳能成為壹個更完美的自己,而是只要妳堅持成為更好的自己,並為之努力,妳就會成為妳想成為的人。
離開之前,請每天反思自己三次,問問自己,妳真的瘦了嗎?帥嗎?漂亮嗎?有錢?如果妳沈默,請默默努力,扔掉那可憐的自欺欺人!(節選自那威《世界從不虧欠每壹個努力的人》)
作者簡介:那威,筆名魏小藝,典型的雙魚女,畢業於西南交通大學。沒有刺容易被纏的好姑娘。在新書《世界從不虧欠任何努力工作的人》中,那威證明了“我為了夢想選擇顛沛流離,即使我努力工作,我也不會放棄”。相信自己,期待明天,努力奔跑。因為這個世界,我們從不虧欠每壹個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