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保”,強制購買保險,隱性扣除保險費,導致貸款金額與收到金額不符。此類“投訴”頻繁出現在借貸平臺的借款人中。借貸平臺是否捆綁搭售保險產品?銷售流程是否合規?真相是什麽?
近日,藍鯨保險調查發現,目前不少借貸平臺確實存在保險產品違約檢查和強制購買保險產品的情況,否則無法獲得貸款。從保險產品提供商的角度來看,包括中匯互保、眾安在線、易安保險、迪達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都與借貸平臺有合作關系。
操作不規範,消費者沒有充分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對此,業內人士將借貸平臺的“疏漏”壹壹指向藍鯨保險。
四大矛盾:借貸平臺和保險公司被頻繁投訴。
藍鯨保險在幾個借貸平臺咨詢貸款流程。
首先,微信卡貸屬於上海微信匯智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平臺,主要為信用卡持卡人日常消費提供信用卡余額代償服務。用戶在線提交申請、核實個人資料、完成授信審批後,即可獲得平臺提供的授信額度,完成信用卡還款服務。
選擇通過卡對卡貸款借2000元,還款期限3個月。經過初步流程後,待確認的貸款協議頁面上會出現兩份保險協議。壹份副本出現在頂部,包含在貸款協議中。借款人在陽光信用保證保險公司辦理“個人貸款保證保險”,每月繳納保費3.37元;另壹方面,“借款人意外傷害險”在中惠投保,默認自動勾選。保障期3個月,保費299元。
藍鯨保險試圖取消勾選,卻發現無法進入下壹個流程。是指強制購買嗎?帶著疑問,藍鯨保險聯系了卡卡貸工作人員。
“不買保險,就沒辦法從卡卡貸拿到貸款。”卡卡貸工作人員告訴藍鯨保險,並聲稱公司與多家保險公司有合作關系。“目前我們平臺的保險費用從299元到1999元不等,主要根據個人的貸款金額和貸款期限來定。保費直接交給保險公司,平臺不從中抽取任何費用。”
無獨有偶,壹家名為小贏卡貸的平臺,在貸款過程中就配備了眾安在線的“個人貸款保證保險”。雖然默認不勾選,但是小贏卡貸的工作人員也告訴藍鯨保險“沒有保險,是不能貸款的。保險費以第壹還款金額支付,費用根據貸款金額和期限調整”。
此外,貸款平臺也存在配置保險產品的現象。這款產品是易安保險承保的“借款人意外險”,貸款1萬元,還款期12個月。需要繳納470元/年保費,貸款到賬時自動扣除。
不同的是,雖然保險產品在貸款平臺上也是默認勾選的,但是借款人可以選擇取消。取消後,頁面出現“借款人保障計劃有助於提高貸款通過率,壹旦取消貸款審核,可能無法通過”的字樣。
在壹些投訴平臺上,前海財險、永安財險、迪達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都有對借貸平臺的投訴。
例如,有借款人投訴在匯花花、秒購平臺借款時,實際收到的金額與借款金額不符,事後發現扣除了迪達保險的保費。根據投訴人提供的保單信息,藍鯨保險聯系了迪達保險的工作人員。對方稱,保單是“公***交通意外險”的團險,“應該是從惠花花或者秒購平臺投保的,之前有過壹些合作”。對此,藍鯨保險嘗試通過匯花花和秒購平臺借款,但兩個平臺的官網均無法正常打開。
高溢價、捆綁銷售、借款人不明智
“我們主要負責設計產品,不涉及運營和銷售。卡卡貸只是渠道之壹,”中匯在回應藍鯨保險時表示。
“眾安在線主要為小贏卡貸平臺的貸款資產提供信用保證保險。具體模式是逐壹承銷平臺匹配的每壹份借款合同。”眾安在線表示,“小贏卡貸將在用戶充分授權的前提下,將核保所需數據同步至眾安在線。”
當保險銷售的主動權轉移到借貸平臺時,整個借貸流程有問題嗎?
從投訴案例來看,不少借款人反映,貸款發放後,發現實際收到的金額與貸款金額不符。甚至在還清所有貸款後,發現自己被“投保”,對保險合同和保障範圍壹無所知。
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蘇芳表示:“業務流程中可能仍存在違規行為。”。
“明顯存在捆綁銷售的情況。從經濟市場的角度來看,交易雙方的意向需要達成壹致”,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保險系主任郭振華對藍鯨保險的分析說。
“由於銷售場景較多,互聯網保險在部分銷售過程中確實存在不同程度的搭售或強制銷售,但並不是借款人意外險單獨擁有的。”某互聯網保險公司業務負責人對藍鯨保險表示,“監管和行業對這個問題非常重視,正在不斷強化對保險中介機構包括保險公司銷售流程的合規要求,並壹直在自查。
此外,保險產品的高保費也讓借款人難以理解。據了解,中匯互保和易安保險官網分別有100元/年和80元/年的個人基本意外險,而貸款平臺上的價格分別為299元/3個月和470元/年。
雖然無法直接對比保險產品,但從定價的角度來看,幾位業內人士都向藍鯨保險表示,“就意外險產品而言,保費確實很高”。
“借款人意外險與普通意外險相比,定價角度和風險等級不同,不能簡單以貴或便宜來判斷。”上述互聯網保險公司業務負責人告訴藍鯨保險,“保險公司在壹些借貸平臺上選人,確定的風險等級較高,導致定價高於普通意外險。另外,從實際情況來看,這類產品的風險概率比較高。”
為時已晚,借貸平臺加強風控卻踩了監管“紅線”
>
多位保險業內人士對藍鯨保險指出,借貸資金配置保險產品,從平臺方的角度而言,屬於風控手段,例如在卡卡貸平臺上,資金提供方徽商銀行要求借款人購買信用保證保險,即是出於對風險的把控。
“如果借款人發生意外,首先支付平臺的貸款本金和利息,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保險本身也是為了保護貸款資金的安全性,從這個角度來講,無可厚非”,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藍鯨保險分析稱。
事實上,監管對於互聯網保險業務早有規定。《互聯網保險業務監管辦法(草稿)》消費者權益保護明確指出,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要切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不得采取默認等方式剝奪消費者意思表示過程。此外,第三方網絡平臺在銷售自身或第三方的產品或服務時,應當通過清晰顯著、明白無誤的形式,將保險產品設置為消費者自主選擇項,不得以默認選項的方式“搭售”保險產品。
“理論上來講,在進行貸款時,如果資金提供方對借款人的資信能力存有懷疑,有權力要求借款人購買保險,包括信用保證保險、借款人意外傷害保險等,這也是平臺對自身利益的維護”,粟芳指出。“但從流程上來講,應該是借款人提供了還款能力的證明後,假若還款能力還有所不足,平臺再要求購買保險,而不能強行要求借款人買保險”。
此外,粟芳指出,在借貸關系中配置保險產品本身存在合理性,但需要做到合同、條款的完全公開透明,即完全的信息披露,此外,還需給予消費者充分的選擇權,例如可通過其它途經,來代替保險產品購買,繼而證明存在還款能力。
“互聯網保險銷售,包括傳統的保險產品銷售,確實跟消費者心理之間存在壹些沖突”,上述互聯網保險公司業務負責人對藍鯨保險表示,從保險公司、平臺角度來看,更多希望業務流程簡化、簡便,消費者則希望有更多自主選擇權,“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保險公司也不斷在叠代,嘗試達到平衡”。
本文源自藍鯨財經
相關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