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英語的緣分是註定的。
本科轉了地質學,研究生跨專業學了經濟學。壹直認為英語只是壹個工具的張曼生,怎麽也沒想到自己最終會選擇當壹名英語老師。如今張曼生回憶起自己壹路走來的選擇和變化,覺得把英語作為終身事業或許是“命中註定”。
由於家庭經濟條件困難,張曼生經歷了壹段交不起學費甚至吃不上飯的日子。由於他出色的英語成績,他被學校老師要求幫助他開設初高中英語培訓班。就這樣,張曼生得以壹邊教書壹邊賺取生活費,這解決了他的經濟困難,也培養了他對英語教學的興趣。因為對地質學不感興趣,張曼生從大二開始復習準備考研。在壹位師兄的鼓勵下,他決定跨專業學習經濟學,壹定要來北京。經過兩年的努力備考,張曼生以經貿學院第二名的成績考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張曼生說,能夠來到北京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之壹。“親眼看到只能在書本或照片上看到的東西,是生活在北京的孩子無法體會的感受。來到北京讓我對未來充滿了夢想和希望。”
在不斷探索中看清方向。
和所有大學生壹樣,張曼生的大學時光也有對未來的迷茫和困惑,比如,畢業後如何養活自己?1998是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時期。研究生剛畢業的張曼生,當時就加入了Tom網站架構的團隊。他的財經專業知識和出色的英語溝通能力讓他在這裏有了施展的空間,他負責網站技術的對外溝通和交流。在8個月的時間裏,張曼生經歷了湯姆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但由於當時網絡媒體不發達,我們只能在內容上與紙媒合作,借用別人的稿件來豐富自己的版面。這種工作方式讓張曼生覺得缺乏創造力。那時,他還在新東方兼職教英語語法。考慮到自己的興趣愛好,他最終選擇留在新東方。在此之前,張曼生做過翻譯、節目主持人等等。在新東方工作四年後,他逐漸發現自己無論做什麽都從未離開過英語圈。他明白他可以在這個領域取得成就並獲得快樂。張曼生認為,既然我們決定要做最好的自己,即使不能達到這個領域的權威,我們也應該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考慮到他畢竟不是英語專業的學生,在專業知識方面還有很多不足,他決定去英國探索更深入地了解英語。幾年的教學經驗和自己在新東方出版的書刊使張曼生成功進入英國劍橋大學攻讀英語碩士學位。在擁有近800年歷史的劍橋大學,張曼生收獲的不僅是英語知識,還有嚴謹的學風和腳踏實地的生活態度。
張曼生認為,每個人和年輕人都應該有夢想,但在真正踏入社會實踐之前很難正確認識自己。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張曼生壹直鼓勵大家行動起來。“生活不是坐在家裏創造的。妳必須走出家門,在行動中總結和嘗試妳想要的生活是什麽樣的,這樣才能逐漸明白妳這壹生能做什麽,能做好什麽。”
學習英語時要註意思維方式
語法是許多英語學習者最頭疼的問題之壹。張曼生始終認為,學習英語應該註重思維過程,語法應該表達思維過程。張曼生形象地把語法比作烹飪:“這就像妳在餐館裏點了壹盤魚香肉絲。上桌後,妳知道這是魚香肉絲,但妳很少註意這道菜的配料。吃的過程其實只是壹種被動的接受。同樣,每個人都可以理解壹個非常簡單的英語句子,但很少有人知道外國人為什麽這麽說。這是因為我們只知道如何使用語法規則,卻不知道英語的思維方式。”張曼生從小就愛思考和總結,他總是習慣於思考現象背後的規律。高中時,我看到英語老手小甘寫的壹篇關於如何學好英語的文章,其中提到學好英語應註重“多讀、多思、多練”。張曼生豁然開朗,更加堅信自己走上了壹條正確的英語學習之路。
“當中國學生學習英語和英語老師教授英語時,他們經常陷入壹個誤區,即他們只停留在單詞和短語上。單詞和短語很重要,但只有單詞才能應付考試。當考試結束,單詞被遺忘時,英語就會丟失。因此,掌握英語思維方式是最重要的。”張曼生說,語法不是約束妳造句,而是引導妳按照英語思維習慣正確使用英語。自大學以來,他壹直註意在與外國朋友交流時多問壹些關於思維方式的問題。他關心的是壹個句子為什麽這麽說,而不是死板的語法規則。大壹那年,張曼生堅持主動敲開外教的門,大膽與他們交流、提問。這樣的努力使他的英語水平突飛猛進,在學校裏總是遙遙領先。廣泛閱讀、勤於思考和善於總結,這樣的英語學習方法和習慣也為他日後的英語書籍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讀者要求我寫好書。
剛來新東方教語法時,張曼生用自己的教材講課。他認為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有獨到之處才能給學生更多的幫助。在隨後的幾年裏,張曼生出版了許多關於英語語法學習的書籍。很多都是他自己對英語語法陷阱和謎題的總結和積累,已經編成了暢銷的初、中、高三級英語語法新思維。這樣的內容使他的書在眾多說教式語法教程中非常獨特,受到了許多讀者的追捧。張曼生說,他最初寫《英語語法新思維》這本書時,只是想把自己學習英語的經驗和體會分享給大家。他還擔心自己的“片面觀點”是否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可。但令他驚訝的是,這本書出版後,他不斷收到各種讀者的來信,說他的書思路清晰,解釋了中國學生心中的語法難點和疑慮。當當的書也受到網絡讀者的好評。有了大家的認可,我就有了繼續寫書的動力。即使在國外留學時,張曼生也沒有停止寫作。他的書在半年內再版了三次,還被許多學校的英語老師推薦給學生。這種肯定讓張曼生覺得比驚喜多了壹絲自信和使命感。他覺得自己是外國人和中國學生之間的橋梁。壹方面,作為壹個中國人,他理解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另壹方面,在多年與外國人進行英語交流的過程中,加上他在思考和總結方面的勤奮,他也知道英語的思維方式,他想向中國學生傳達更多地道的英語思維。
張曼生說他的理想生活是壹邊講課壹邊寫書,現在他已經實現了他的理想生活。講課的目的是為了與學生進行更深入的交流,了解他們的需求以及他們在學習英語方面的困惑,從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總結書中的解決方案。面對許多學生在電子郵件中提出的英語學習困惑,張曼生有時非常焦慮,擔心學生無法對問題有最正確的理解,寫壹封電子郵件可能需要幾頁才能解釋清楚壹個語法現象,所以很多時候他會直接告訴對方電話號碼,然後免費告訴學生壹個小時,直到學生真正理解他為止。張曼生說:“畢竟講課的受眾是有限的。通過寫書,我可以和更多的讀者交流。我希望盡我所能寫壹本好書,讓讀者高質量地與我交流。我相信愛迪生所說的:壹本好書是作者留給人類的禮物。”
樂觀和感恩讓生活更幸福。
在張曼生的價值觀中,除了工作,生活中還有很多值得珍惜的東西。他說,快樂地生活,幫助他人和社會是人生的意義。張曼生把每壹個學生都當成朋友。他願意與陌生人交流並關心他的朋友。他認為朋友是給自己最好的禮物。天性細致的張曼生,如果連續幾次去餐館就餐,都能記住服務員的名字並親切地稱呼他們。他認為這是對他人的尊重,可以讓他人開心,同時獲得更多的信任。
回憶起小時候在農村放牛幹農活的日子,以及在大學裏交不起學費、吃不飽飯的日子,張曼生更多地想起了家鄉的美景和大學時同學老師的幫助。如今,雖然艱辛和困苦已經壹去不復返,但在他看來卻是壹段難得的經歷和珍貴的記憶。張曼生說:“生活中總會遇到許多困難,這使人感到巨大的壓力,但要樂觀地面對它們,我始終相信未來會變得更好,每壹次困難都是對生活的改善,使妳變得更堅強,更寬容和感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