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恩斯的三個心理學定律:
1.邊際消費傾向正在下降。
凱恩斯認為,人們在壹定條件下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在於邊際消費傾向遞減,這是第壹個心理學規律,意味著消費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例越來越小;人們的消費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是消費增加的速度總是趕不上收入增加的速度。
因此,在經濟發展的壹定時期,會出現消費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這也成為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之壹。因此,我們必須設法刺激消費,改善社會的邊際消費傾向。
2.資本的邊際效率在降低。
所謂資本邊際效率,就是單位投資的預期利潤率。資本的邊際效率之所以趨於降低,是因為在凱恩斯看來,如果投資者對經濟前景持悲觀態度,那麽資本的邊際效率肯定會趨於低下。
如果投資者的預期樂觀,投資就會高,這將增加供應並降低供應價格,從而使新產品的銷售收入趨於下降;投資的熱潮會增加對資本產品的需求,引起這類產品的價格上漲,從而增加生產成本。這兩個方面的結合使得資本的邊際效率在樂觀預期下趨於降低。
3.流動偏好
凱恩斯認為,人們在心理上更喜歡以現金的形式保護他們的部分收入或財富。這種以貨幣形式保持收入或財富的心理動機被稱為“流動性偏好”。
從有效需求來看,流動性偏好的存在壹方面使得大量貨幣收入停留在人們手中,無法及時充分轉化為儲蓄和投資,直接壓低了社會總需求水平。
另壹方面,為了鼓勵人們放棄流動性偏好,利率不能定得太低;反過來,流動性偏好造成了迫使利率上升的壓力。這使得資本的邊際效率往往低於利率,從而影響投資需求的擴張。
擴展數據:
根據薩伊定律的假設和收入公式,貨幣形式的資本只是儲蓄,然後是投資的選擇(消費的部分屬於資本家的利潤,而貨幣只是作為交換媒介使用,因此推導出古典學派的貨幣數量理論。為了利益最大化,人們會盡快用手中所有的錢購買消費品或生產資料,避免因閑置資金或資金而損失的機會成本。
這壹理論進壹步推斷,流通中的貨幣數量不會影響實際經濟變量(如產出、實際工資、就業等。),“只有這些真實變量的貨幣價值。”貨幣完全被視為價值尺度和交換媒介,而作為商品,它被忽視了。不僅忽略了貨幣的價格變化,還得出貨幣不會影響其他變量的結論。
根據凱恩斯的論證,古典學派盲目相信薩伊定律,忽視了有效需求,從而構建了脆弱的理論基礎。薩伊定律的權威性自誕生以來就受到了嚴重挑戰。
百度百科-凱恩斯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