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拋棄傳統經濟學中亞當·斯密“看不見的手”的機制,不相信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協調,認為經濟危機無法通過市場機制的自動調節恢復到均衡,堅持對嚴重的經濟危機采取強有力的政府幹預進行緊急救助。
3.否定了傳統經濟學在探索經濟危機原因上的“外因論”,轉而尋找不穩定的內在結構,認為“有效需求不足”是主要原因。從考察生產、就業和收入的決定因素入手,確立了有效需求原則和三大心理定律。
4.創立了現代宏觀經濟分析來研究總就業、總生產和國民收入及其變化原因,以區別於對單壹商品、單壹制造商和單壹消費者家庭經濟行為的微觀經濟分析。
5.拋棄傳統的穩健財政原則,主張擴張性財政政策,主張擴大政府支出、赤字預算和債務支出。
不可否認,凱恩斯經濟政策的實施緩解了經濟危機,降低了失業率,促進了經濟增長,使西方世界經歷了長達25年的“繁榮”。然而,凱恩斯主義擴張性經濟政策的長期實施帶來了20世紀70年代的“滯脹”,迫使凱恩斯主義退出“官方經濟學”的寶座,讓位給新保守主義經濟學。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可以在各國實施的經濟政策中看到濃厚的凱恩斯主義色彩。
凱恩斯是個什麽樣的人?約翰·梅約德·凱恩斯(1883 ~ 1946)的出生與馬克思的去世是同時發生的。凱恩斯不是壹個簡單的經濟理論家,有人指責他壹生花在經濟研究上的時間太少。
凱恩斯交遊廣泛,興趣廣泛,這是他還在伊頓公學和劍橋大學讀書時的情況。凱恩斯曾在政府的印度事務部任職,成績斐然。他從事過實踐,在皇家學院當過教師,也當過司庫。這些職位也是他展示才華的好機會。這個機構在1920年瀕臨破產,但到了凱恩斯去世的那壹年,它已經擁有了200萬英鎊的凈資產。凱恩斯對戲劇、文學、音樂和芭蕾藝術感興趣,他的妻子是壹名俄羅斯芭蕾舞演員。凱恩斯也研究數學。大學畢業前,他寫了壹本關於概率論的書。
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凱恩斯是印度皇家財政部長顧問團的顧問,也是英格蘭銀行的董事。戰後,他作為英國財政部的主要代表參加了巴黎和會,但由於對《凡爾賽條約》的內容深感不滿,不主張向德國要求賠償,不久就辭職了。65438年至0944年,凱恩斯作為英國代表團首席代表出席布雷頓森林會議,為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做出了巨大貢獻。除了《通論》,凱恩斯壹生還寫了很多著作,如《貨幣改革論》、《繁榮之路》、《如何籌集戰爭費用》等。“等等。但凱恩斯的主要貢獻是他的主要著作《通論》,反映了他的基本理論和政策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