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匯匯率是壹國貨幣兌換另壹國貨幣的比率、平價或價格;也可以說是外幣用本國貨幣表示的“價格”。由於國際貿易和非貿易交流,各國需要處理國際結算,因此壹國的貨幣對其他國家的貨幣有匯率,但最重要的是對美元等少數國家貨幣的匯率。
2.匯率定價方法
要轉換兩個國家的貨幣,我們必須首先確定使用哪個國家的貨幣作為標準。由於標準不同,外匯匯率有兩種報價方法。
以1單位或100單位的外幣為標準,折算成壹定數額的本國貨幣,稱為直接報價。在直接報價下,外幣的金額是固定的,而本國貨幣的金額隨著外幣或本國貨幣價值的變化而變化。絕大多數國家采用直接報價。在壹些國家,貨幣單位的價值相對較低,如日元和意大利裏拉。現在,100,000或10,000有時被用作換算標準。
以1單位或100單位的本國貨幣為標準並將其轉換為壹定數量的外幣稱為間接報價。在間接定價法下,本國貨幣的金額是固定的,而外幣的金額隨著本國貨幣或外幣價值的變化而變化。英國和美國都是采用間接定價法的國家。
3.買入匯率、賣出匯率和中間匯率
外匯交易壹般集中在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買賣外匯的目的是為了追求利潤。方法是買便宜賣貴,賺取買賣差價。商業銀行和其他機構購買外幣的匯率稱為“買入匯率”,也稱為“買入價格”。賣出外幣的匯率稱為“賣出匯率”,也稱為“賣出價格”。買入匯率和賣出匯率之間的差額壹般在千分之壹到千分之五之間,這因國家而異。兩者之間的差額是商業銀行買賣外幣的利潤。買入匯率和買入匯率相加,除以2,就是中間價。
外匯市場上列出的外匯牌價壹般包括買入價和賣出價。在直接報價中,某壹外幣後的壹個本幣數字表示“買入價”,即銀行買入外幣時支付給客戶的本幣數字;記賬本位幣的後壹個數字表示“賣價”,即銀行出售外幣時向客戶收取的記賬本位幣數量。在間接票價法下,情況正好相反。本幣後的第壹個外幣數字是“賣出價”,即當銀行收到壹定數量的本幣(1或100)並出售外幣時,它將外幣支付給客戶。後壹個外幣數字是“買入價”,即當銀行通過支付壹定數量的當地貨幣(1或100)購買外幣時,它向客戶收取外幣。
經濟報刊在直接報價中提到的匯率上升表明外幣很貴,因此兌換的本幣數量比以前多,而本幣兌換外幣的數量比以前少。外幣匯率下降了,但情況正好相反。
4影響匯率變化的因素
兩種貨幣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是匯率決定的基礎,匯率在以下主要因素的影響下不斷變化。
(1)國際收支:外貿平衡對匯率變動起決定性作用。外貿順差,本幣匯率就會上升;反之,則會下跌。外貿平衡直接影響外匯供求。
(2)通貨膨脹:它不僅與貨幣本身的實際價值和購買力直接相關,還與商品的外部競爭力和對外匯市場的心理影響有關。當通貨膨脹減緩時,本幣匯率將上升;反之,則會下跌。
(3)利率水平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在壹定條件下,高利率水平可以吸引國際短期資本流入並提高本幣匯率;低利率則相反。美元在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走強,這是美國高利率政策的結果。
(4)各國匯率政策:雖然匯率政策不能改變匯率的基本走勢,但壹國根據本國貨幣的走勢進壹步采取措施加劇本幣匯率下跌或上漲的作用不可低估。
(5)投機:特別是跨國公司的外匯投機。有時會使匯率波動超過預期的合理範圍。
(6)政治事件:世界上突發的重大政治事件也對匯率變化產生重大影響。
上述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有時各種因素聚集在壹起並同時起作用;有時個體因素會發揮作用;有時各種因素的影響相互抵消;有時壹個因素的主要功能突然被另壹個因素取代。壹般來說,在較長時間內(如壹年),國際收支是決定匯率基本走勢的重要因素;通貨膨脹和匯率政策只起輔助作用——促進或削弱國際收支平衡;投機不僅是上述因素的綜合反映,還對國際收支決定的匯率走勢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加劇了匯率的波動幅度;近年來,在壹定條件下,利率水平對壹國匯率的波動也起著重要作用。
6.匯率轉換和進出口報價
1,外幣換算(兌換)計算及即期匯率報價
(1)外幣/本幣轉換為本幣/外幣
壹個國家或地區的外匯市場公布的匯率表往往是65,438+0或65,438+000外幣等於當地貨幣的數量,但不公布等於65,438+0當地貨幣的外幣數量。如果壹個外國進口商讓我用當地貨幣報出口商品的價格,然後再報外幣的價格,只要用1除以當地貨幣的具體數字就可以得到1轉換成的外幣。
(2)外幣/本幣買入價轉換為本幣/外幣買入價
知道外幣對本幣的買賣價格,求本幣對外幣的買賣價格。
(3)非上市外幣/本幣和本幣/非上市外幣套利
查找本地貨幣和未上市貨幣之間價格比較的方法是:
①首先,列出本幣對所列主要儲備貨幣的中間匯率。(2)查看倫敦和紐約等主要國際金融市場上英鎊或美元對未上市貨幣的中間匯率(倫敦和紐約均公布英鎊或美元對所有可兌換貨幣的匯率)。③①和②的中間匯率用於套利:②除以①,即②/① =本幣/未上市外幣的匯率;①除以②表示①/② =未上市外幣/本幣的價格。
(4)本幣/A外幣和本幣/B外幣轉換為A外幣/B外幣和B外幣/A外幣。
壹項出口商品的對外報價往往涉及許多國家和貨幣,因此需要掌握不同外幣之間的計算方法,以擴大報價範圍,開拓商品市場。如果已知:①本幣對外幣A的買入價和賣出價;(2)本幣對乙種外幣的買入價和賣出價;如何計算:①A外幣對B外幣的1買賣價格,②B外幣對A外幣的1。
(5)即期匯率表也是確定進口報價可接受水平的主要依據。使用不同貨幣的即期匯率進行套利(兌換)計算不僅在制定出口報價時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核算進口報價是否合理和可接受時也起著重要作用。
①根據人民幣匯率表,比較同壹商品以不同貨幣兌換成人民幣的進口報價。
②根據國際外匯市場即期匯率表,對同壹商品不同幣種的進口報價進行統壹換算後進行比較。
2.合理使用匯率的買入價和賣出價
壹般來說,匯率買入價和賣出價之間的差額為1 ‰ ~ 3 ‰,進出口商在將貨物價格轉換為外國報價並履行付款義務時如果考慮不周到、計算不精確、合同條款不明確,就會遭受損失。使用匯率的買入價和賣出價時,請註意以下問題:
(1)將本幣兌換成外幣時,應使用買入價。
如果香港出口商的底價原本是以本地貨幣(港元)報價,但客戶要求以外幣報價,則應根據本地貨幣和外幣的買入價進行轉換。出口商之所以按買入價將本幣兌換成外幣,是因為出口商需要將收到的外幣賣給銀行,並兌換成原本幣。當出口商賣出外幣時,它被銀行買入,因此它按買入價兌換。
(2)將外幣兌換成當地貨幣時,應使用賣出價。
出口商的底價原本是外幣,但當客戶要求以本幣報價時,應根據外幣和本幣的賣出價進行換算。出口商之所以以賣出價將外幣兌換成本幣,原因在於:出口商原本收取外幣,但現在收取本幣,因此需要以本幣向銀行購回原本的外幣。出口商的買入就是銀行的賣出。所以是按照賣價換算的。
(3)將壹種外幣兌換成另壹種外幣,並根據國際外匯市場的報價進行兌換。
無論是在直接定價市場還是在間接定價市場報價,外匯市場所在國的貨幣都被視為當地貨幣。如果外幣轉換為本幣,則使用賣出價;如果當地貨幣兌換成外幣,則使用采購價格。例如,關於××××××××××××××××××××××××××××××××××××××××××××××
(1)根據巴黎外匯市場(直接價格)報價:
1美元相當於1×4.4550=4.4550。
1法國法郎相當於1÷4.4350=0.2255。
②根據紐約外匯市場報價(間接報價):
1法國法郎相當於1÷4.4400=0.2252。
1美元相當於1×4.4450=4.4450。
上述買入價和賣出價的換算原則不僅適用於即期匯率,也適用於遠期匯率。買價和賣價的換算是外貿工作者應該掌握的壹個原則,但在實際業務中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比如出口商品競爭力差,庫存大,款式過時,市場不景氣。此時,出口報價也可以根據中間價進行換算,甚至可以給予適當的折扣,以擴大商品的銷售;然而,實際工作者應該“意識到”這壹原則。
3.遠期匯率和進出口報價的換算
(1)本幣/外幣遠期匯率轉換為外幣/本幣遠期匯率。如果本幣/外幣遠期匯率已知,則需要計算外幣/本幣遠期匯率進行報價或套期保值。計算程序和方法如下:
①代入公式:
P * = P/(s×F)
P*指從本幣/外幣兌換成外幣/本幣的遠期積分。
p是本幣/外幣遠期點數。
s是本幣/外幣的即期匯率。
f是本幣/外幣的實際遠期匯率。
(2)根據公式計算遠期匯率的賣出價格點和買入價格點後,它們的位置應該是倒數,即計算出的買入價格點成為賣出價格點;計算出的銷售價格點成為購買價格點。
(2)匯率表中遠期折扣(點)的數量可以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準。
遠期匯率表中的溢價貨幣為升值貨幣,貼現貨幣為貶值貨幣。在我的出口貿易中,國外進口商要求我在延期付款的情況下以兩種外幣報價。如果A幣是溢價,B幣是折價,如果A幣報價,將按原價報價。如果以B貨幣報價,則應按照B貨幣在匯率表中貼現為A貨幣後的實際匯率報價,以減少B貨幣貼現後的損失。因此,學會查閱和計算匯率表對於正確報價具有重要意義。
(3)匯率表中的年貼現率也可作為延期收款的報價標準。
遠期匯率表中的貼現貨幣,即具有貶值趨勢的貨幣,該貨幣的貼現年利率,即貼現貨幣的貶值年利率(對於溢價貨幣)。如果商品最初以硬(溢價)貨幣報價,但外國進口商要求以貼現貨幣報價,出口商應根據即期匯率將溢價貨幣金額轉換為貼現貨幣金額,同時,為了彌補貼現損失,應在壹定時期內將貼現率添加到轉換後的商品價格中。
(4)在壹軟壹硬貨幣的進口報價中,遠期匯率是確定軟商品(貼現貨幣)漲價的基礎。
例如,在進口業務中,從簽訂合同到用外匯支付商品大約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國外出口商以硬幣(溢價幣)和軟幣(溢價幣)報價,軟幣的價格漲幅不能超過該貨幣與相應貨幣之間的遠期匯率,否則我可以接受硬幣報價。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實現在商品價格和匯率方面不賠錢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