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1949年建國後到1956年的過渡時期,期間國名經濟狀況是“平穩增長”。首先是剛建國初,政府采取了沒收官僚資本、穩定物價,統壹財經與合理調整工商業的正確措施,保護了人民財產、阻止了通貨膨脹的惡化、緩和了經濟局勢,同時政府的溫和調整政策又減少了民族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政府的矛盾,保證了生產的穩步前進;接著1950年的“土改”解放了農村勞動力,50年10月的“鎮壓反革命運動”、“抗美援朝”、51年的“三反”運動與國民黨殘余勢力的進壹步削弱又在國內外營造了穩定的發展環境,53年的“壹五計劃”實施與56年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搭建了舞臺與指明了方向。但國家由於常年戰亂,技術設備和人才的短缺也限制了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所以是“平穩增長。”
然後是1957年到1964年的十年建設時期,此時經濟狀況可概括為“總體成績上升,局部問題嚴重。”此時的經濟接著此前的良好開頭,總體仍平穩發展著,鞍鋼、壹汽等廠的建造建立的國家初步工業體系,武漢長江大橋、寶成線等交通樞紐的建設連通了全國各地,促進了生產,64年的原子彈爆破體現了我國核科學的突破與為國家鞏固了國際上的穩定發展環境,也有了“核威懾”。但八大的勝利召開,雖明確了國家的主要矛盾與進行了反右傾整風運動,同時也拉開了反右傾的擴大化與“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序幕,為之後的“文革”埋下了伏筆。所以此間是“總體成績上升,局部問題嚴重。”
最後是1966年到67年的十年動亂時期,此時的經濟狀況可概括為“整體停滯”甚至“整體倒退”。此前與蘇聯的交惡以及此時學生罷課,商人罷市,工人罷工以全部投身革命,同時大量的冤家錯案和“上山下鄉”運動的興起使國家政府的管理機器癱瘓,科技發展癱瘓,生產癱瘓,導致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所以可以概括為“整體停滯”甚至“整體倒退”。
2:(拿我的家鄉宜昌來舉例)改革開放的壹個經濟發展有壹個很大特征就是經濟與科技的結合發展,這是“科技是第壹生產力”的體現。於是借助這股風,與國家水利、物理等科技的飛速發展,在國家人民的支持下,我家鄉興修了全球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三峽工程,通過它的發電與旅遊資源等各方面的收益,帶動了我家鄉的整體經濟,躍為我湖北省經濟實力僅次於武漢的城市,並壹度想脫離湖北省,建立“三峽省”,自己當省會,但由於政治等原因。。。。。。
3:香港回歸的意義在於標誌了香港百年恥辱的細洗雪,開創了香港和大陸***同發展的新紀元;標誌著我國在統壹道路上重大壹步的邁出;標誌著中國為世界和平、發展和進步事業做出了新貢獻;標誌著中國國力與國際聲望的提高,與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衰弱。我的感想是“侵略擴張政策在世界是永遠不會成功的,平和穩定的發展經濟才是壹個國家發展的王道。”
4:深圳的變化就是因為它被個新開放了。開放後,它主要實行來料加工裝配、補償貿易、合資以及外商獨資投資等方式發展經濟,通過借助外資,學習外國技術與管理,利用我國勞動力資源優勢,彌補了資金,技術的不足,大大加強了對外貿易,所以經濟迅速增長,變化非常大。我是宜昌人,不曉得深圳,但壹般評價壹個城市生活的改善妳可以從人均收入,物資流動量與速度,以及物資種類多少和人均消費水品來說明。結合上述幾點,妳可以說妳的工資拿的多了,超市的物資種類多了。。。。。。
PS:除了第壹個問題外,其他問題的答案和字數應該符合吧。我是讀文的,所以我認為歷史題,若太簡單而失去準確性就不好了。所以第壹問我將重要的幾點都很內容概括,主題全面的寫了,希望簡單且明了、準確,可沒想到還是那麽多字。
唉,這4問花了我壹個小時多小時的時間來刪改、組織語言,確實很累啊。還請LZ體諒,並不是不尊重妳的要求而打這麽多字的。也希望能給LZ帶來真正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