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如何證明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如何證明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如何證明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中華文明的起源是中國考古學最重大的研究課題,也是世界人類文明史研究中備受關註的焦點之壹。

在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節目中,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王巍為我們講解了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中華文明只能從商朝算起嗎』

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壹,也是世界上唯壹延續至今的古老文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瑪雅文明等都曾經盛極壹時,但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衰落了,唯獨中華文明延綿不斷。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種說法我們每個人都耳熟能詳,但是國外考古界對於中華文明的起源卻有著另外壹種聲音。

我是1977年恢復高考後考上大學的,那時候我們學歷史,說到中華文明是從夏王朝開始的,在此之前是原始社會,直到“禹傳子、家天下”,從此開啟了中國的文明史。

然而,1987年單位派遣我去日本留學,我驚愕地發現他們對中國歷史的表述和我們完全不同。他們認為,中國文明是從商代晚期,也就是以殷墟為都城的時期算起的,因此,中華文明只有3300年的歷史。

這樣算的話,中華文明比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文明要晚1000年甚至更長時間。他們的依據是,文明形成的標誌有“三要素”——冶金術的出現、文字的使用和城市的出現。如果按照這個標準來看,中國確實在殷墟時期才符合“三要素”。

那麽,我們中華文明到底是有5000年的歷史,還是從夏王朝開始算起有4000年的歷史,或者像國外學者所說的只有3300年的歷史呢?

2004年,中國考古界啟動了壹項超級工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這個工程試圖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地來研究中華文明,其聯合學科之廣、參與陣容之強、手段之豐富史無前例。

歸納起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內容包括以下幾個關鍵詞:

第壹個關鍵詞是“何時”。中華文明是什麽時候起源、形成的?是不是真的有5000年文明史?5000年文明史到底是神話還是歷史的真實?

第二個關鍵詞是“如何”。中國文明史是怎樣起源、產生、發展的?其中,中國各個地區都有自己不同的文明起源和演進過程,我們形容這種現象叫“滿天星鬥”,而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格局又是如何逐步形成的,這是我們研究的壹個重點。

第三個關鍵詞是“為何”。為什麽中華文明經歷了這樣的過程?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此外,為什麽有些區域曾經盛極壹時的文明後來衰落了,這也是壹個有意思的課題。

除了“何時”“如何”“為何”之外,還有壹個重要的研究內容,那就是搞清楚中華文明是不是土生土長的。在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過程中,它和域外的其他文明有過怎樣的交流?

大約在同壹個時期,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文明、印度河的哈拉巴文明都在產生、發展,文明之間有沒有相互影響?通過文明之間的比較,我們希望能夠更準確地了解中華文明的特點。

『水稻、粟、黍、大豆都是“中國原產”』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歷經近20年的研究,今天,我們可以有把握地說:中華文明是無比輝煌的,我們的祖先發明了稻作和粟黍的栽培技術,發明了玉器,發明了陶瓷,發明了絲綢,中華文明確實對人類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農業的出現和發展對於文明的形成至關重要,可以說,農業的出現是文明起源的基礎。根據考古發現,世界上的幾大農作物中,至少水稻、粟(小米)、黍(壹種黏的黃米)、大豆都是中國原產的。

大約在1萬年前,中國南方出現了水稻,北方出現了粟和黍。在浙江省中部的浦江縣上山遺址中,發現了萬年前的稻谷遺跡,這是壹個大發現。

關於水稻的起源壹直有爭議,其中有壹種說法是水稻起源於印度,因為印度發現了6000年前的水稻。而萬年水稻發現後,證明了中國水稻產生的年代大大早於印度。

農業壹般會在什麽情況下出現呢?

像雲南這樣的地方,雖然野生稻的種類很多,但是由於氣候原因,當地自然采摘的食物非常豐富,因此缺乏栽培農作物的動力;

而在長江流域,四季氣候分明,通過狩獵或采集的方式不能保證全年都有充足的食物,為了獲得更加穩定的食物來源,於是出現了農業。

農業出現之後,人們的生活與之前靠狩獵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壹樣了,有了比較穩定的食物來源,人口的繁衍和社會的發展才有了可能。

大約在農業出現的同時,中國和東亞地區出現了陶器。陶器是先用泥土制成壹定的形狀,然後經過火燒而成。在西亞地區,大約也是在1萬年前出現了小麥栽培,但是他們的陶器出現得很晚,而在中國,農業、陶器和磨制石器是同時出現的。

為什麽東西方都是在1萬年前左右出現這些栽培技術呢?這與氣候變化有關。在距今13000年左右,達到了冰河最盛期,冰河時期的人們主要靠狩獵生活。此後,隨著氣溫升高,植物越來越多,采集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增加了。

人們開始註意到某壹種植物的味道比較好,而這種植物又比較容易獲取,比如野生稻、粟、黍。古人就為它們的生長創造條件,再加上人工管理、幹預,就促成了栽培的出現。

這些食物需要有東西去盛放,於是就有了陶器。為什麽在西亞陶器出現得晚呢?如果妳到新疆看見烤饢,就很容易理解了,因為西亞人常吃的煎餅、烤饢這壹類食物,是不需要容器的。而我們的先民較早發明了用鍋來煮食物,所以陶器的發明也是中國人對世界的壹大貢獻。

國際學界壹般認為,粟是中國原產的,但是關於黍的起源有過爭議。當時多數人認為黍起源於西亞,因為在西亞發現了6000多年前的黍。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中,我們用DNA技術研究中國北方地區的黍和西亞地區的黍。

結果發現,經過精確的測年,西亞地區號稱有6000多年歷史的黍,其年代都不早於4500年前,而且它與我們國家有7000年歷史甚至萬年歷史的黍在DNA的遺傳上具有壹致性。

這說明什麽?說明粟和黍都是中國原產的,後來向西傳播了。大約在5000年前,西亞的小麥經過西北地區傳到中原,我們這邊的粟和黍則通過同樣的路徑傳到了西亞。所以,在約5000年前,我們和西亞地區的交流是非常頻繁的。

『文明形成的標誌究竟是什麽』

所謂文明,是人類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高級階段。那麽,究竟什麽是文明形成的標誌呢?

文明形成的標誌是國家的產生。文明是在國家的組織和管理下創造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在國家產生之前,雖然人類也有壹些發明創造,但還沒有達到文明的高度。

從這個角度來說,文明起源的時期正是史前文化發展的高級階段,它是從社會出現分化開始算起的。

所以,在考古發現中,我們非常關註那些標誌著社會出現分化的細節,比如墓葬中隨葬品的多少、墓葬的大小、居住址的面積大小、居住址的精致程度等等,從中可以發現文明起源的跡象。

關於文明形成的標誌,世界上公認的“三要素”是文字、冶金術、城市的出現。但是我們發現,這“三要素”是從古埃及文明和兩河文明中概括出來的,世界上有很多其他的文明並不符合“三要素”。

比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令人嘆為觀止,但他們沒有冶金術,輝煌的印加文明也沒有發現文字。所以,這“三要素”並不是具有普適性的原則。

根據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發現,我們概括出了判斷文明形成的標準。

第壹,手工業專業化。冶金術、琢玉、修漆這些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出現專業化的傾向,鹽、銅、玉等重要資源以及高等級手工業的制作和分配為權貴階層所控制。

第二,人口顯著增加,並出現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就是都城。

第三,社會顯著分化,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出現了掌握軍事權力和宗教祭祀權力的王。有王就有了都城,王居住的場所出現了大型的宮殿,制作精致。王族的墓葬不僅規模巨大,隨葬品數量眾多,而且其中有表明等級身份的禮器以及武器隨葬。王權管理的區域性的政體,形成了早期的國家。

簡而言之,大的城、大的墓葬、大的宮殿、壹整套的禮器的出現,這些就是我們從考古上判斷文明形成的標誌。

這些標誌,既符合中國的情況,也適用於世界上其他國家,只不過具體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比如手工業專業化,在西亞表現為冶金,在中國則是琢玉,但這些高技術含量的手工業無壹例外都被王族以及權貴階層所控制。

『中華文明多元壹體的重要證據』

我們發現,中國境內各個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並不是從夏、商、周才開始的,而是從8000年、7000年前有了玉器制作和以玉為美的觀念形成時就開始了。

比如,8000年前的興隆窪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敖漢旗)中出土的玉玨和玉墜組合,與7000年前河姆渡遺址中出土的玉器有很多的相似性,我們認為當時兩地已經有了交流的可能。

大約在5500年前,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彩陶有壹個向周圍強力擴張、輻射的現象。在距今6000年到5700年的時候,它分布的範圍還很小,僅在陜晉豫交界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黃河上中下遊、長江上中下遊都受到了它的影響。

這是壹個前所未有的中原地區的文化向周圍擴展的過程。而這個時期,正是黃帝、炎帝的集團興盛的時期。所以,有學者認為,這個時候開始形成了文化上的最初的中國。

至二裏頭文化時期(距今3800年到3500年,相當於古代文獻中的夏、商王朝時期),中原地區的文化又壹次以玉禮器、青銅禮器為代表向周圍強力輻射。最具代表性的是二裏頭遺址出土的牙璋。

牙璋是壹種有刃的器物,不是武器,也不是工具,而是壹種禮器。考古發現,牙璋在當時中國全境分布廣泛,包括中國的東南、西南地區。這種牙璋在三星堆遺址中有發現,在如今的越南北部、中國香港也有發現。

牙璋的廣泛傳播,說明夏王朝創造的這種以玉禮器為代表的禮儀制度向周圍強力地輻射,得到了很多地方的吸收和接納。

此外,二裏頭遺址、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陶盉形象非常接近,顯然,二裏頭遺址以陶器和牙璋為代表,對三星堆的古蜀文化產生了強烈的影響。

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銅尊與殷墟婦好墓出土的銅尊,無論形體還是紋飾都具有壹致性,這類銅器的形制以及冶金技術顯然都來自中原商王朝。

與此同時,中原地區也吸收了周圍地區壹些先進的文化因素。比如,長江下遊的壹些陶器以及良渚發明的玉琮、玉璧等,也對中原地區產生了壹定的影響。這些都是中華文明多元壹體的重要證據。

我們可以看到,中原王朝的勢力在夏、商、周有壹個逐漸發展和擴展的過程,它像壹個熔爐,把周圍很多原來區域性的文明熔進去,滾雪球似的越來越大,而雪球的中心是中原地區。

最後,我簡單概括壹下中華文明的發展過程:

從8000年前開始起步,以農業為基礎,開始出現分化的端倪;

6000年前加速發展,社會分化明顯加劇,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型中心性的聚落和規模較大的墓葬開始出現;

5000多年前,出現大型的都邑型的城址,有了權貴階層,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從此進入邦國文明或者古國文明的階段,其中,頗具代表性的是安徽淩家灘遺址和良渚文化;

經過4300年前到3800年前陶寺遺址、石峁遺址這樣的過渡時期,到了距今3800年到3500年,以二裏頭遺址為代表,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那就是以中原地區為中心的壹體化格局。

中華文明從邦國文明的階段發展到了王國文明的階段,也就是夏王朝、商王朝的階段。從商到周,封邦建國,實現了前所未有的中原王朝對廣大地區的控制,王朝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禮制。

再後來,以秦始皇統壹中國為標誌,中華文明從王國文明進入帝國文明階段。

中華文明就是這樣,歷經上下五千年的起源、形成和發展,以獨壹無二的特質書寫著自己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