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路遙的作品非常現實,那麽這是否反映了他感知的貧瘠?

路遙的作品非常現實,那麽這是否反映了他感知的貧瘠?

路遙是壹個吃過很多苦的作家。苦難孕育了他的作品,也鑄就了他筆下人物的頑強性格。路遙作品的文本母題源於中華民族在與苦難作鬥爭、戰勝貧困的過程中所體現出的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精神。

路遙生長在壹個貧窮的家庭,從小目睹了社會底層人民的悲慘生活。他時刻關註社會各階層特別是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況,時刻關註偏遠貧困地區人民的喜怒哀樂。這些觀察和思考是路遙小說創作的堅實起點和重要內容。路遙對苦難的書寫和超越體現在他塑造的道德高尚、追求理想、奮鬥不息的人物形象上。路遙及其作品中的人物在苦難面前頑強不屈,堅持頑強的信念,永遠保持信心,同時在苦難中表現出人性的光輝。《艱難歲月》中的主人公馬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面對苦難,馬強劍沒有自憐自艾,而是表現出自強不息的品格、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勇氣。另壹方面,孫少平在極其繁重的工作之余堅持讀書學習,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生活態度,從不向艱難的生活低頭。

在新時期文學中,弘揚理想主義、倡導回歸現實主義是壹個重要的創作取向。路遙因其對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堅定觀察而成為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壹。

改革開放是新時期文學創作的大背景。具有現實主義精神的作家壹定會投身於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家壹定能夠捕捉到歷史發展的重要趨勢。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的孫少平和孫少安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學作品中最早的農民工形象,而後者不僅是企業家,也是較早嘗試改革的人。

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不僅是路遙的壹種創作方法,也代表了壹種文學精神。正如胡培源所說,路遙的作品就像陜北的大山。黃土下有巖石,表面普通柔軟,內裏堅硬如鋼。這種“堅硬”代表了路遙作品的理想主義品格。讀路遙的作品,讀者很難不被其中滲透的崇高理想主義精神所感染。

評論家白燁認為路遙和他的作品與改革開放密切相關。《平凡的世界》的時間背景是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雙水村的變化無疑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書中閃耀著時代光芒的人物孫少安和孫少平仍然激勵著壹代又壹代的讀者。與《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相比,孫少安和孫少平的形象更為樸素和進取。他們有高加林的追求精神,同時摒棄了高加林的追求方式;他們有崇高的理想,但他們不像高加林那樣雄心勃勃;他們有實現理想的決心,但他們沒有高加林的個人主義。因此,他們成為中國當代文學人物畫廊中極具感染力的人物。

路遙繼承了“五四”以來新文學的現實主義創作傳統,立足於中國現實生活,塑造了壹批典型人物形象,真實而全面地展示了改革開放前後中國的社會變遷。為了如實描述真實的生活,他親自下到礦井中,感受礦井中的工作條件;親自去農村和田間地頭體驗農村人的日常生活。這為他全景式地描寫當時中國社會變遷的方方面面提供了生動的經驗。

路遙是按照古典現實主義文學提供的寫作經驗和寫作原則來寫作的。他的作品既不是喧鬧的拼湊,也不是蒼白的流水賬。壹些文學評論家認為路遙的作品已經過時,缺乏前衛色彩。盡管文學創作需要更新觀念、突破固有技法,但也必須認識到,觀念和方法的創新並不壹定帶來好作品;而且傳統寫作方法創作的作品,成就也不壹定低。路遙在文學批評界和研究界的冷遇,在讀者中經久不衰的閱讀熱潮,恰恰說明優秀的現實主義作品必須具有長久的生命力。

從驚心動魄的場景、生活、平凡的世界到《早晨從中午開始》,路遙潛心書寫平凡世界中的人民,將民族信仰、國家信念和人民的奮鬥信心鐫刻在人物身上,將城鄉巨變濃縮在故事中,不斷發現和提煉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創作主題。

路遙的文學創作繼承了“文以載道”的優秀傳統,其作品是改革開放催生的文學碩果。如果說劉清和趙樹理的作品反映了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民站起來後的創業史,那麽路遙的作品就是中國人民擺脫貧困、創造美好生活的史詩敘事。在路遙的筆下,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跡、平凡的敘事,所有這些“平凡”最終匯聚升華為改革開放的時代精神。

作為改革開放以來具有代表性的現實主義作家,路遙的作品是時代的畫像、時代的傳記、時代的美德。生成展現了真、善、大愛的文學魅力。因此,閱讀路遙的作品對於回顧改革開放歷程、把握時代脈搏、傾聽時代聲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