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集聚條件
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集聚的條件主要包括兩個指標:壹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生成能力指標;二是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成長能力。前者指標衡量科技園區吸引中小企業創業的條件和完善程度;後壹個指標衡量科技園區中小科技企業的創業成功率和規模運營能力。這兩個指標對於科技園區的成長和促進科技園區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不可或缺。可以斷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集聚能力是科技園區成敗的關鍵因素。
園區創業集聚效應顯著。
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業集聚能力直接決定了科技園區的規模和形象,因此是科技園區發展最重要的支撐條件。作為世界上最成功的科技園區,美國矽谷的發展和競爭力已充分體現在其對中小科技企業創業集聚的巨大吸引力上。由於美國出臺了鼓勵對高科技初創企業進行長期風險投資的政策以及美國對科技人才的需求巨大,特別是對海外科技人才的需求非常有效,美國特別是矽谷已成為世界科技型中小企業和海外科技創新人才最集中的國家和地區,也是科技型中小企業增長最快的地區。
1951年,世界上第壹個高科技園區——聞名世界的加州科技工業園在美國誕生,它被譽為“世界高科技產業的搖籃”。20世紀80年代中期,矽谷已成為美國九大制造業中心之壹,生產了1/3的半導體集成電路、1/3的導彈和航空航天設備以及1/8的電子計算機,年銷售額達到400億美元。矽谷目前有7000多家電子和軟件公司。每周有11家高科技公司在這裏誕生,平均每五天就有1家新公司上市。
目前,印度政府已支持建立17個軟件科學園區,其中包括班加羅爾科學園區。在這65,438+07個軟件科學園區中註冊的技術公司數量已從1992年3月的65,438+042家增加到目前的5,550多家。目前,進入這些科學園區的軟件出口公司超過1300家,印度70%以上的軟件出口由這些科學園區承擔。印度政府的年度預算加強了對信息技術產業的優惠支持政策,促進海外科技人才回國創業。今年1月,有400多家公司在班加羅爾科技園註冊。
1996中國臺灣省新竹園區成交額達2000億新臺幣。目前,臺灣省100%的電子元件、16%的電子計算機和10%的通信設備由新竹園區生產。法國有40多個科技園,目前有7500多家科技型企業。其中,索菲亞科技園現已聚集110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創造了2萬個就業崗位,成為法國科技園建設的成功典範。
政策有助於提高企業家集聚能力
制定優惠政策刺激科技型中小企業的R&D投資需求,鼓勵科技創新人才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發達國家支持科技園區建設的基本手段。美國《小企業技術創新法》(1982)規定,所有部門應將預算的1%用於小企業R&D。相關的技術創新活動。此外,美國聯邦政府在1973中設立了小企業創業專門管理機構小企業管理局,以改善中小科技企業的創業環境。其主要職能是向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援助和相關服務,如為小企業提供貸款擔保,可擔保小企業所需資金的90%;或者為小企業提供免費咨詢和服務,幫助小企業獲得聯邦政府合同。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對這壹計劃的撥款已從此前的4000萬美元增加到6000萬美元。
政府與產學研合作的條件
官員和產學研之間的合作不可或缺。
大多數科技園區都是政府幹預或參與的產物,尤其是地方政府。印度政府在支持建立包括班加羅爾科技園在內的17個軟件科技園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印度政府軟件科技園的配套政策包括免除進出口軟件的雙重征稅,放寬中小企業引進計算機技術的限制,允許外國投資者持股75%-100%,免除產品出口的軟件供應商的所得稅。由於政府政策的支持,班加羅爾和印度其他科技園區的計算機軟件產業發展迅速,在世界市場上取得了非常有利的競爭地位。根據世界銀行的壹項調查,印度在根據客戶要求設計的軟件開發方面占據了全球市場的65,438+06.7%,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計算機軟件王國,其軟件出口占美國市場的60%以上。
沒有大學和科研機構功能的拓展和延伸,科技園很難名副其實。美國矽谷的成功離不開斯坦福大學的功能提升。根據德國《世界報》的文章,斯坦福大學是“網絡億萬富翁農場”,是美國矽谷創業天才的制造中心。印度班加羅爾等科技園區計算機軟件產業的迅速崛起,也得益於其周邊地區高校計算機教育和科研的普及和領先地位。20世紀50年代,印度投入巨資,模仿麻省理工學院,在全國各地建立了6所印度理工學院,為印度科學園區的科技企業提供精英人才。法國科技園數量的增加是法國政府在1982年頒布權力劃分法後大學和科研機構遷出外省的結果。可見,雖然大學和科研機構的支持未必能帶來科技園的繁榮,但沒有大學和科研機構支持的科技園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工業界的參與是科技園發展和壯大的重要力量。從65438家到0999家,法國科技園區創辦的中小型科技企業中有3/4是由工業創辦的,這為法國科技園區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日本神奈川科學園在總結10年的經驗教訓時提出,促進企業與大學的合作是科學園建設三項新措施的第壹項。園區聯合體成立了由縣內高校、企業、政府共同參加的促進高校科研成果轉移大會,探索政府與產學研合作的新途徑,改變園區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不順的局面。
創新官產學研合作模式
創新官產學研合作模式,就是要促進國家科研機構和高校的科技成果向企業轉移。1992年初,美國在《聯邦技術轉移法案》中增加了國家實驗室與私營企業合作研發的相關規定,鼓勵國家實驗室向私營企業轉移高科技,同年成立了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目前,已有數千家中小科技企業通過該中心獲得技術合作機會。此外,美國還在各地建立了數十個科技成果推廣中心,向私營企業轉移科技成果。法國還決定在科研機構設立科技資源中心,為中小企業提供科技支持,並根據企業需求提供科技服務。它還要求各地建立科技推廣網絡。目前,法國22個大區建立了16個大區科技網絡,在國家、科技機構和企業之間架起了高新技術商業化和產業化的橋梁。在1995期間,德國實施了旨在提高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水平的“2000年產品”計劃,計劃投資9億馬克資助中小科技企業開展科技創新活動、更新技術設備和提高勞動生產率。
二是政策推動和法律保障。美國有700多個強大的國家實驗室。過去,這些實驗室大多直接為國防和軍事部門服務。1996年3月,美國總統簽署了《國家技術轉讓和進步法案》,制定了聯邦實驗室向工業部門轉讓技術的優惠政策,如鼓勵發明人支付2000美元,並從技術使用費中抽取15%作為發明人的傭金。此外,美國國家實驗室每年花費250億美元的20%用於工業合作。
三是激發企業對官產學研合作的需求規模和供給能力。從65438年到0997年,美國企業在R&D高等院校投資17億美元,是20年前的7倍。同年,大學發明的專利給投資公司帶來了300億美元的回報。大學、企業和研究所之間相互影響和合作的機制正在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企業對研究機構特別是大學的影響已經超過了政府。
風險資本條件
在增長最快的國家,美國的風險資本已占世界風險資本的壹半以上,而矽谷的風險資本已超過美國65,438+0/3。目前,矽谷有200多家風險投資公司。這是矽谷不斷發展壯大的重要條件。
矽谷是美國風險投資快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從1946美國成立世界上第壹家風險投資企業——美國研發公司開始,美國風險投資業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對矽谷表現出巨大的促進作用,成為矽谷高科技集聚的催化劑。毫不誇張地說,沒有風險投資就沒有矽谷。
風險投資有力地促進了發達國家中小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在1999中,美國為初創企業提供的風險投資達到365億美元,比1998增加了155%。由於風險投資的推動,美國中小科技企業迅速成長。根據美國風險投資協會的調查,從65438到0999,在美國上市的企業中有壹半是由風險投資資助的。
美國風險投資的發展也得益於矽谷的發展。1997年,美國風險投資從115億美元的45億美元迅速增長,1995年、1996年、1997年的投資回報率分別達到48%、40%和30%。美國風險投資主要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開拓性領域和中小型科技企業集中的領域。成熟的風險投資市場化機制推動科技型中小企業快速走上規模經濟和形象建設的雙優軌道。因此,風險投資與矽谷的發展形成了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環機制。
美國政府兩次實施風險投資利潤減稅政策,有效促進了風險投資的產業化。1982年,美國頒布了《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法》,通過立法為風險投資企業提供持續的政策支持。目前,美國有4000多家專門從事風險投資的企業,每年為超過10000家高科技企業提供資金支持。據統計,從65438年到0997年,美國風險投資家在1848家公司中投資了114億美元的風險資本,比上年增加了14%,其中70億美元投資於信息技術產業,占風險資本總額的62%。
聚集科技創業人才的條件
科技創業人才的創業聚集,特別是科技人才的海外創業聚集,是科技園區不斷發展壯大的前提。科技園創造的良好環境和有利條件促進了海外科技人才的創業聚集。
經驗表明,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業成長的關鍵是形成促進科技創新人才流動的良好機制和環境條件。要實現這壹點,關鍵在於激發科技型中小企業對科技人才流動的規模需求。由於矽谷建立了面向全球的科技人才流動機制,世界各國頂尖的科技創新人才可以自由地聚集在矽谷。
科技創新人才的集聚水平決定了科技園區的發展潛力和水平,矽谷的成功足以證明這壹點。矽谷每天有62名新的百萬富翁,這表明科技創新人才是科技園建設的主要受益者;同時,也是科技園區發展最重要的動力和利潤實現的主要承擔者。
印度高科技產業特別是計算機軟件產業的強大市場競爭力,也得益於充足的科技創新人才的大力支持和推動。研究表明,全球有超過654.38+00萬印度僑民,其中相當壹部分是科技創新人才。因此,要提高或增強壹個國家或科技園區的發展潛力,必須充分認識到科技創新人才的儲備水平、吸引條件和聚集能力的重要性。
在美國,有超過654.38+0萬印度人,他們被美國移民局稱為有影響力的移民。每個家庭的平均年收入超過6萬美元。印度海外科技人才在矽谷占據著尤為重要的地位。目前海外科技人才從美國矽谷回流到印度班加羅爾科技園的現象,充分說明印度政府為海外科技人才回國創業創造了有利條件。隨著科技園區的不斷發展,科技園區特別是海外科技園區科技企業家創業集聚能力的競爭將進壹步激烈。
進入21世紀,世界上大多數科技園區人才短缺的矛盾更加突出。20世紀末,美國作為世界優秀科技創新人才的中心,開始意識到科技創新人才的短缺,並在優化教育和科研條件、修訂移民政策等方面推動世界各地優秀科技人才向美國轉移,使其他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人才短缺的矛盾更加尖銳。英國《金融時報》2000年8月3日發表文章稱,面對全球信息技術人才短缺的局面,各國必須“爭搶人才”。根據法國參議院的壹項調查,在美國和英國註冊的法國年輕高級科技人才和有前途的年輕企業家的人數在過去五年中增加了30%,有7000-10000名法國人在美國矽谷的信息領域工作。為了適應印度班加羅爾等科技園區對創新人才日益激烈的競爭,人才獵頭公司應運而生。
政府采購條件
從科技園區發展的歷史分析來看,政府采購在科技園區發展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美國矽谷的迅速崛起與美國政府采購形成的電子產品、導彈產品、計算機產品等需求密不可分。矽谷作為美國電子計算機、導彈和航空航天設備的重要生產基地,沒有政府采購的支持是難以為繼的。
由於政府采購規模較大,政府采購在支持和引導科技園區未來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容忽視。按照國際慣例,壹個國家的政府采購規模基本上占其GDP的10%-15%。在1989-1992期間,政府采購貨物和服務僅占其國內生產總值的26%-27%。目前,美國政府每年仍將近10%的預算用於政府采購。法國政府采購每年達到7400億法郎(654.38億美元)。這對於科技園區的成長無疑是壹個巨大的市場需求推動。目前,雖然政府購買在科技園區建設中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科技園區發展中的權重也有所下降,但科技園區建設中的市場創新和激勵功能並沒有減弱,反而有進壹步加強的趨勢。
政府采購是科技園區發展的重要條件,但不是可以永遠依賴的條件。壹方面,政府采購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科技園的快速啟動,而科技園不能長期依賴政府采購;另壹方面,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創新的本質是市場化的,過度依賴政府采購容易導致政府過度幹預科技園區發展或科技園區市場化能力下降。美國128高速公路地區的經濟興衰頗具代表性。
20世紀50年代,128公路地區的公司與美國國防部簽署了壹份60億美元的研究合同。20世紀60年代,合同金額超過654.38+000億美元,聯邦政府在高速公路領域的采購金額為654.38+0962美元,占總額的壹半。正是因為這個原因,128公路區域的高科技創新主要集中在軍工產品和復雜配件上,如雷達發射管、遠程通信、工業控制和計算、導彈控制和導航系統等。,這與矽谷截然不同。這表明128公路地區高新技術企業市場需求結構的缺陷或脆弱性。20世紀70年代,隨著越南戰爭的結束和太空競賽的放緩,128公路地區的經濟蕭條不可避免。因此,128公路地區與矽谷的區別不在於政府采購支持的程度,而在於科技園如何利用政府采購條件縮短其初始階段周期,如何處理政府采購與市場導向的辯證關系,最終建立強大的市場導向的技術創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