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銘武(1889年9月—1932年1月19日),遼寧撫順人,1916年參加討袁革命軍。1919年改編為東北軍陸軍第十六師,先後任排長、連長、營長。
1924年充任昌黎縣警察局長,直隸(今河北)臨、撫、昌、盧、遷五縣警備司令部上校參謀長兼地方保甲團團總。1931年九壹八事變後,孫銘武積極動員鄉民親友舉旗抗日,打擊日本侵略者。1932年1月,成立遼東血盟救國軍,迅速發展到壹千多人,公推孫銘武同誌為總司令,同年,孫銘武同誌被漢奸於芷山殺害。
2、周建屏(1892年—1938年),原名宗堯,字興唐、興堂,曾用名子炎,撫州金溪人,生於雲南省宣威市倘塘鎮。中國工農紅軍和八路軍高級指揮員,晉察冀軍區四分區司令員,贛東北根據地和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的創始人之壹。由於艱苦的戰爭環境和頻繁的轉戰、作戰,1938年6月13日,周建屏在河北省平山縣小覺鎮舊傷復發不治去世。遺體安葬在他戰鬥過的平山小覺鎮。
1939年,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把平山縣小覺鎮改名為建屏鎮,1945年10月,又以小覺鎮為中心建立建屏縣(建屏縣於1958年與平山縣合並),建屏縣成為當時石家莊市第壹個用烈士姓名命名的縣。
3、王根英(1907年—1939年3月8日),原名庶心,上海人,八路軍第129師供給部財經幹部學校政治指導員。1925年在“五卅”運動中加入中國***產黨。中***五大後,王根英與陳賡在上海負責中央特科的情報工作。在秘密戰線上,王根英全力協助陳賡的工作,為黨中央提供了許多重要情報,營救了大批被捕同誌。
1939年3月8日,學校駐地遭日軍突襲。突圍時,王根英發覺壹個裝有黨內文件和公款的挎包沒有帶出來,毅然沖回村中去取,路上與日軍遭遇,壯烈犧牲,年僅32歲。
4、牟光儀(1900~1939),濰縣(今坊子區)清池鎮西清池村人。中***濰縣早期黨組織領導人之壹,中***膠東區黨委職工部部長。
2014年9月,牟光儀名列第壹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5、葉輔平(1902—1939),民國12年(1923)創建周田農會,自任會長。民國14年(1925)11月任葉挺獨立團軍需主任。民國15年(1926)5月,參加葉挺獨立團北伐先遣隊。民國16年(1927)3月,升任第十壹軍二十四師軍需主任。5月,籌集糧食3萬余斤和大批軍用物資供應中央獨立師,為平定夏鬥寅叛亂,保衛武漢作出了貢獻。
8月1日,參加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軍第十壹軍軍需處主任。起義失敗後避居香港、澳門。民國17年(1928)春回淡水,6月加入中國***產黨。民國19年(1930)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七師第十九團軍需主任,第壹五七師會計科長。民國26年(1937)任新四軍軍部上校軍需處處長。多次往香港發動僑胞,港澳同胞捐資捐款支援祖國抗戰。民國28年(1939)8月在運軍需物品途中因車禍犧牲。
2014年9月1日,葉輔平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壹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
百度百科-抗日英雄
參考資料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