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解決方法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解決方法

近年來,高校事件頻發,暴露出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004年,在雲南昆明的雲南大學北校區丁鑫學生生活區發生的“馬加爵事件”中,4名室友被殺害,罪犯馬加爵因故意殺人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05年,長沙“天之驕子”羅和跨省搶劫殺人,制造了震驚中國的“7.28”特大殺人案。據調查,因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而輟學的學生人數約占30%,而在所有大學生中,傾向於患有心理障礙的比例高達30%。

上述案例只是大學生犯罪的罕見案例,但也揭示了當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簡明英國百科全書》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心理在環境允許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最佳機能狀態,而不是絕對完美的狀態。”

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人際溝通問題

現代大學和學院被稱為“小社會”。這就要求當代大學生在“社會”中形成自己的人際圈,能夠靈活處理相對復雜的人際關系。事實上,人際交往是壹種心理上的雙向互動。我記得壹位哲學家說過:“沒有交際能力的人,就像陸地上的船只壹樣,永遠不會到達人生的海洋”。於是,當代大學生面臨的壹個重要課題出現了。“如何建立順暢和諧的人際關系”。然而,大學生不同的性格特征、青春期固有的敏感和沖動以及對人的不同態度使他們在人際交往中遇到各種問題,產生焦慮、易怒、困惑甚至社會仇恨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自由成長。

1.1個人很難相處。

根據調查發現,1/3的學生關心的問題與同學、宿舍和異性之間的關系有關。文化和生活習慣的沖突與普通中學不同。學生來自全國各地,因此壹些學生很難容忍其他人的生活習慣,在壹個群體中彼此之間很容易發生沖突。壹些大學生特別註意這些小問題。通常,壹些非常小的問題會導致關系惡化。有些大學生總是認為別人在針對自己,看不起自己,而有些學生習慣於曲解他人的言行,缺乏寬容心,總是從消極的方面考慮問題。

1.2缺少知心朋友和知己。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將人的需求由低到高排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交際需要是指壹個人與他人親近、相互合作和發展友誼的需要。它是精神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壹個大學生意外離校,杳無音信。原來這個大學生在網吧呆了好多天,在網上找人傾訴。因為在現實世界中,他與同學接觸時感到孤獨和沮喪,他找不到真正的知己,所以他只能在網上傾訴。

2學術期望

大學生學習的重要特征是大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充當指導者,但大學生本身是學習活動的主體,即學習的自主性。因此,大學生面臨著學習環境、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學習內容的巨大變化,他們對自己的學習能力有了全新的評價。高校的學業成績將影響學生畢業後的就業甚至未來。如今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的這些壓力也容易激化固有矛盾。

3求職和工作選擇問題

這是大四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當他們進入社會時,他們經常面臨很多困惑和擔憂,例如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如何長遠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以及求職時應該有什麽樣的心理準備,這些都會給大學生帶來焦慮。長期以來,中國社會形成了國家資源過度集中於精英階層、“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現象。這種意識導致了思想體系中價值取向的單壹和許多不合理的職業歧視。畢業生和家長的期望是學生畢業後能進入熱門行業,他們會從內心抵制藍領文化。

因此,有些行業人才過剩,有些行業人才短缺。大學畢業生在求職中經常遇到的心理問題主要有矛盾心理、依賴心理、驕傲心理、恐懼心理、自卑心理、攀比心理等,表現為許多情緒問題。這些就業中常見的心理問題與大學生自身心理發展的特點和當前整個社會的就業環境密切相關。壹些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變得狹隘。

針對目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提出以下相應措施:

1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機制

大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荷,他們需要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包括環境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兩個方面。

1.1環境文化建設

加強學校宣傳櫥窗建設,加強廣播電視、校園網等建設。,並為大學生展示更多的學術知識和高水平的文化知識。

開展積極健康向上的活動,建設集服務性、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壹體的校園網站,不斷拓展校園文化建設空間,規劃建設大學生文藝、體育、科技活動場地,完善校園文化活動設施。

1.2精神文化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首先,要加強學風建設。學風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態度和方法,是學生在長期學習過程中形成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和行為習慣的表現。努力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其次,我們應該加強學校中的人際關系,這是指學校領導、教師、領導和教職員工、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的關系。學校應該設立校長信箱和心理咨詢信箱,讓學生有機會訴說自己的煩惱。進壹步豐富學生文化生活,拓展學生素質,再次可以開展學生社團活動,建立學校和學院的分級管理制度,開展有特色的學生社團活動。

2.加強材料安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離開物質基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能是紙上談兵。在北京23所全日制普通高校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75%的兼職員工處於誌願服務或半誌願服務狀態,57%的機構沒有固定資金,28%的機構沒有資金來源,資金不足的問題普遍存在。因此,許多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無法正常開展,形同虛設。

3.強化系統管理體系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機制調查結果顯示,22.3%的領導回答沒有考核機制,近50%的高校沒有回答這壹問題,表明許多高校沒有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考核機制。然而,實踐中的許多漏洞大多是由於缺乏制度保障。當前應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如心理咨詢師培訓制度、心理咨詢制度等,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化、正規化發展。

4.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在教育模式方面,國際心理聯合會在1984美國出版的《心理學百科全書》中指出,咨詢心理學強調發展模式。高校要為大學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充分保障課程的學時和學分,不能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流於形式,要充分保障這門課程的軟硬件設施。教學要註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其中,分析自己和同學之間常見的心理問題,並探索解決這些問題的正確方法。在課程評估中,不僅要看學生的成績,還要關註學生從課程中獲得了什麽,使學生掌握壹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自我調節技能,以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的實現。學校應為大學生開設心理健康綠色通道,並邀請專家就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