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於歷城(今山東濟南)。李清照多才多藝,她通曉書畫,擅長寫詩,尤以寫詞著稱,是南宋婉約派詞人的代表。她出身於壹個文學修養很高的家庭,她的父親李格非是蘇軾的學生,曾在禮部任職,如元外郎。母親也知道如何寫好文章。在這樣良好的家庭環境下,李清照精通史書,知識面很廣。她少女時代寫的詩眾所周知。
十八歲那年,李清照嫁給了中國古代大學生趙明誠。趙明誠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學家,是當時的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幼子。
李清照和趙明誠是誌同道合。他們不僅擅長詩歌和寫作,還喜歡金石學(古代青銅器和石碑上的書法和繪畫)。李清照幫助趙明誠收集碑帖、字畫和金石器皿。她還和他壹起整理和研究了家裏收藏的商周時期的彜族器物和漢唐石刻拓片。
閑暇時,夫妻倆和諧地吟詩作對,感情深厚。據說,宋徽宗宣和年間的壹年重陽節,李清照寫了壹首《醉花陰》送給萊州(今山東葉縣)官員趙明誠。趙明誠看後連連嘆息,深感慚愧。為了打老婆,他關上門寫了三天三夜,壹共寫了五十個字。他把李清照的《醉花陰》放在裏面,拿給他的朋友陸德富看。陸德富仔細讀了幾遍,說:“只有三句是優秀的。”
“三句是什麽?”趙明誠問道。
“不作死,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陸德富說的是李清照《醉花陰》中的最後三句。可見李清照的詞是多麽具有藝術特色。
“靖康之變”前的那段時間,是李清照壹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他們花了20年時間編纂《石頭記》,終於編纂完成。這本書在中國古代學術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在此期間,李清照寫了許多優美委婉的詩詞。它們大多表現了她在富裕生活中的無憂無慮的感情。
“靖康之變”後,李清照進入顛沛流離、淒苦不堪的晚年生活。
1117年,趙明誠的母親在江寧去世,趙明誠離開辦公室參加葬禮。宋高宗即位後,被任命為江寧知府。第二年,李清照也來到江寧避亂。趙明誠來江寧時,將家中最珍貴的金石字畫裝了十五車帶了過來。李清照走後,留在家鄉的文物和房子都被那裏的金兵燒毀了。同學會後不久,趙明誠被任命為湖州知府。他獨自騎馬到建康(當時江寧已改名為建康)接受命令。不幸的是,他在途中生病,到達建康後去世。
丈夫的去世對李清照打擊很大。她安葬了丈夫,前往臨安投靠哥哥李園。
不久金兵南下,宋高宗壹路南逃,李清照也逃了。當她回到嶽州時,她隨身攜帶的文物藏品要麽毀於戰火,要麽被盜,只剩下幾件。
李清照因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後期創作風格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是她的詞由淒美纏綿轉為深沈悲壯。她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祖國,對南宋那個不抵抗只逃跑的小朝廷進行了壹次偉大的諷喻。她在《烏江》壹詩中寫道:“生是英雄,死是鬼英雄;我仍懷念項羽,不肯過江東。”
公元1131年,李清照遷居臨安,在這裏過著淒苦孤獨的晚年生活。但她始終心系國家命運,始終堅持文學創作和學術研究。公元1134年,她對《石頭記》進行了最後的修訂,寫下了著名的《石頭記序》,集敘事與抒情於壹體。她將這本書呈送法院出版。大約1155或更晚,壹代女詩人終於走完了她的壹生。她死時大約70歲。
李清照去世後不久,《金石錄》終於刻成並出版。六卷本的詞集《漱玉集》和十二卷本的詩集《李易庵集》也相繼問世。不幸的是,她的詩集後來丟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李清照集是後人重新收集的,只是她的部分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