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1911 年6 月2 日生於黑龍江呼蘭縣壹個地主家庭, 1942年1 月22 日病歿香港。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田娣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只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裏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壹面。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壹位傳奇性人物,她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壹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壹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壹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壹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紮、抗爭的壹生,應該說直接影響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的是蕭軍的出現,並走進了她的生活。 作品《火燒雲》、《祖父的園子》現已入選小學課本。
[編輯本段]壹、早年生活
1911年(農歷五月初五),蕭紅出生於呼蘭縣城壹封建地主家庭。遠祖張岱,於乾隆年間從山東省東昌府莘縣逃來東北,到蕭紅祖父張維禎壹代才從阿城縣福昌號屯遷到呼蘭。
蕭紅父親張廷舉,早年畢業於黑龍江省立優級師範學堂,長期擔任官吏,具有濃厚的封建統治階級思想。他對蕭紅冷漠無情,促使蕭紅最終走上背叛地主家庭的道路。母親姜玉蘭,生壹女三子,蕭紅是第壹個孩子。1919年8月母親病故。
同年12月,父親張廷舉續娶,繼母梁亞蘭對蕭紅姐弟感情壹般。
蕭紅乳名榮華,學名秀環,後由外祖父改名為乃瑩。她深得祖父張維禎的喜愛,經常帶她到後花園玩耍。由於受到祖父以古詩為主的啟蒙教育,使蕭紅從小就打下較好的文學基礎。
1920年蕭紅進入呼蘭縣立第二小學女生部讀書,1924年升入縣立第壹初高兩級小學。她學習刻苦,成績優秀,作文尤其突出。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後,呼蘭縣也掀起反帝愛國熱潮,蕭紅第壹次參加學生運動,上街遊行、示威,聲援上海工人、學生的愛國鬥爭。
1926年蕭紅小學畢業,因父親阻撓、逼婚,沒能繼續上中學,輟學在家。經過壹年的頑強抗爭,父親被迫妥協。
[編輯本段]二、求學
1927年秋季,蕭紅考入哈爾濱市東省特別區區立第壹女子中學。
在蕭紅在哈爾濱讀初中期間,由六叔介紹,與哈爾濱道外三育小學教師汪恩甲訂婚。
在第壹女中,蕭紅除喜歡繪畫外,還廣泛閱讀中外文學作品,校刊上發表過她署名悄吟的抒情詩。1927年冬,哈爾濱學生聯合會組織反對日本在東北修築鐵路的遊行,學生們情緒高昂,紛紛請願。蕭紅在這壹抗日愛國運動中表現得堅定勇敢,壹直站在鬥爭的最前面。
1929年祖父去世,蕭紅十分悲痛,因為祖父是她最親的人。祖父去世後,她對家庭已沒有感情和留戀。
1930年秋,蕭紅初中畢業。她不顧父親反對,毅然背叛家庭,逃婚來到北平,並進入女師大附中讀書。
1931年2月初,因無經濟供給,生活困難,蕭紅只好離開北平返回呼蘭。春節後她隨家搬到阿城縣福昌號屯,被迫與外界隔絕。在福昌號屯的這段生活,為蕭紅後來進行文學創作提供了大量素材,她的壹些小說、散文就是以這裏為背景寫的。
[編輯本段]三、結識蕭軍
1931年10月,蕭紅從阿城逃到哈爾濱。在走投無路、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違心地與汪恩甲壹起住進道外十六道街東興順旅館同居。半年後,蕭紅懷孕,臨產期近,汪恩甲卻不知去向。
蕭紅困居旅館,處境艱難,只好寫信向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編輯裴馨園求助,並因此結識青年作家蕭軍。兩人壹見鐘情,互相愛慕。裴馨園、蕭軍、舒群等人給了蕭紅很大的幫助。
1932年8月,松花江決堤,洪水泛濫市區,蕭紅得以離開旅館,擺脫困境,到裴馨園家暫住。不久她住進醫院分娩,孩子生下後因無力撫養而送人。出院後,蕭紅與蕭軍住進道裏新城大街(今道裏尚誌大街)的歐羅巴旅館,開始***同生活。
因沒有固定收入,二人僅靠蕭軍當家庭教師和借債勉強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們患難與***,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蕭紅、蕭軍從歐羅巴旅館搬到道裏商市街25號(今道裏紅霞街25號),有了自己的家。
[編輯本段]四、走上文學之路
1933年3月,蕭紅參加了中***黨員金劍嘯組織的賑災畫展,展出她的兩幅粉筆畫。同時,在蕭軍的影響下,蕭紅開始從事文學創作。
《可紀念的楓葉》、《靜》、《春曲》、《偶然想起》、《栽花》等是蕭紅最早(1932年)創作的詩歌。
《幻覺》是蕭紅認識蕭軍後,創作的壹首詩歌(1932年7月30日),後發表在哈爾濱《國際協報》副刊《國際公園》上(1934年5月27日)。
1933年4月18日,完成第壹篇紀實散文《棄兒》(載長春《大同報》副刊《大同俱樂部》)
1933年5月21日,完成第壹篇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作品通過描寫王阿嫂壹家的悲慘遭遇,憤怒地控訴了地主對農民的殘酷剝削和壓迫。這篇小說發表以後,她陸續發表了《看風箏》、《腿上的繃帶》、《太太與西瓜》、《小黑狗》、《中秋節》等小說和散文,從此踏上文學征程。
“牽牛坊”是畫家馮詠秋的宅院,因院內種植牽牛花而得名,是位於道裏水道街(今道裏兆麟街)的壹處平房。蕭紅、蕭軍經常到這裏參加左翼文化人的聚會,常來的還有羅峰、白朗、金劍嘯、舒群等人。通過與他們接觸,使蕭紅開闊了眼界,增加了文學知識,而且還受到了壹些***產黨員愛國進步思想的影響。
蕭紅的文學創作開始於1932年,到她去世,只有9年的時間。在這短短的9年中,她創作了三部長篇小說《生死場》、《馬伯樂》、《呼蘭河傳》;三本短篇小說與散文合集《跋涉》、《橋》和《牛車子》;另有《商市街》、《蕭紅散文》、《回憶魯迅先生》等三本散文專集,以及壹些散見於報刊的作品。蕭紅獨特的創造在於她打破了現代文學中小說通常的敘事模式,創造了壹種介於小說、散文和詩之間的邊緣文體,並以其超常規語言、自傳式敘事方法、散文化結構及詩化風格形成了別具壹格的“蕭紅體”小說文體風格,促進了現代小說觀念的更新,使小說取得另壹種特殊意義的存在。蕭紅小說正是以其深沈的悲劇意蘊和獨特的文體風格在我國現代文壇上獨樹壹幟,構築了壹個獨具韻味的藝術世界。
本作品中編選的小說大多是經較典型的“蕭紅體”作品,其中的《手》和《小城三月》還是她短篇小說中的代表作。《逃難》、《馬伯樂》等幽默的諷刺類作品在蕭紅的創作中並不多見,既是學術界蕭紅研究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也是讀者較少閱讀的。但從這些作品中可見蕭紅多方面的創造才能,因此我們也將其選入,作為這壹類作品的代表。
目錄:
小說
蕭紅及其作品
王阿嫂的死
廣告副手
生死場(節選)
橋
手
牛車上
朦朧的期待
逃難
黃河
後花園
北中國
小城三月
呼蘭河傳(節選)
馬伯樂(節選)
散文
永遠的憧憬和追求
歐羅巴旅館
雪天
他去追求職業
家庭教師
來客
提籃者
餓
搬家
最末的壹塊木柈
黑“列巴”和白鹽
度日
飛雪
他的上唇掛霜了
當鋪
借
買皮帽
廣告員的夢想
新識
“牽牛房”
十元鈔票
同命運的小魚
幾個歡快的日子
女教師
春意掛上了樹梢
小偷、車夫和老頭
公園
夏夜
家庭教師是強盜
冊子
劇團
白面孔
又是冬天
[編輯本段]著作書目
《跋涉》(小說、散文集)與蕭軍合著, 1933(自費出版)
《生死場》(中篇小說)1935,上海容光書局;1980,黑龍江人民
《淌薪幀散文集》1936,文生
《橋》(小說、散文集)1936,文生
《牛車上》(小說、散文集)1937,文生
《曠野的呼喊》(短篇小說集)1940,上雜
《蕭紅散文》1940,重慶大時代書局
《回憶魯迅先生》(散文)1940,重慶婦生活社
《馬伯樂》(中篇小說)1941,重慶大時代書局
《呼蘭河傳》(長篇小說)1941,上雜 1954,新文藝;1979,黑龍江人民
《手》(小說)1943,桂林遠方書店
《小城三月》(小說)1948,香港海洋書屋
《蕭紅選集》(中、短篇小說集)1958,人文
《蕭紅選集》1981,人文
《蕭紅書簡輯存註釋錄》蕭軍輯,1981,黑龍江人民
《蕭紅短篇小說》1982,黑龍江人民
《蕭紅散文選集》1982,百花
《蕭紅》(中國現代作家選集)1984,人文
《蕭紅代表作》(短篇小說集)1987,人文
[編輯本段]蕭紅故居
蕭紅是中國30年代著名女作家,有代表作《呼蘭河傳》。蕭紅故居,坐落在呼蘭縣城南二道街204號,始建於1908年。蕭紅故居占地面積3500平方米,蕭紅故居是中國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蕭紅的出生地,現辟為蕭紅紀念館,1986年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故居為清末傳統八旗式住宅,青磚青瓦,土木建造,修復後的蕭紅故居青磚院墻,院門面東而開,正門門楣上懸“蕭紅故居”橫匾,乃陳雷題寫,院內五間正房,東西間陳列蕭紅祖母用過的部分物品;西兩間屋展出蕭紅生前照片、中外名人留景、題詞、信函,迎門堂屋擺放著蕭紅故居原貌沙盤,院內有壹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後花園西側有碾房壹座。
在迎門堂屋中間擺設著“蕭紅故居”原始的砂盤模型。西屋兩間做了展室,墻上懸掛著蕭紅生前的照片和中外名人參觀蕭紅故居的留影三十多幅。還懸掛有美國研究蕭紅的學者葛治文先生、日本前野淑子女士以及著名瑞士女作家趙淑俠女士,加拿大女作家陳若曦女士的題詞;有國內著名作家蕭軍、端木蕻良、舒群、羅烽、白朗、方冰、方未艾,著名書法家廖敬文等人懷念蕭紅的題詞與詩作。在展覽的書櫃中陳列著蕭紅的著作、傳記小說、“張家的族譜”、研究蕭紅的論文集;北京“吟紅社”搜集著名的藝術家、作家、詩人贈給蕭紅故鄉的名著,瑞士女作家趙淑俠的贈書和老詩人柳亞子尋找蕭紅墓的拜墓詞以及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參贊邱明倫等人的信函。展櫃中還有以尤裏·蘇羅夫采夫為團長的蘇聯作家代表團贈給蕭紅故居的紀念章和壹些作家的代表作品。 院內有壹座2米高漢白玉的蕭紅塑像,後花園西側有碾房壹座。
現在,“蕭紅故居”已近3000平方米,是原面積的五分之二,但它卻以古樸典雅的新貌和不斷充實的“紀念蕭紅的展覽”贏得了來訪者的普遍贊譽。從1986年端午節開放以來,蕭紅故居已接待了20多萬中外遊人,僅國際友人就有15個國家600多人來訪。這裏已成為北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文明窗口、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廣大文學愛好者旅遊的文化聖地。
門票:8元
乘車路線:在公路大橋(客運站)乘哈爾濱——呼蘭的汽車在造紙路下車東走1公裏
[編輯本段]蕭紅故事
蕭紅叫蕭軍“三郎”,“郎華”是蕭軍的另壹個筆名。
她因為識文斷字,所以移了性情,竟抗婚出走,壹手砸碎舊婚姻的枷鎖,然後壹頭撞進新情感的桎梏。她邂逅的如意郎君,我小時候看的報告文學,說正是她抗婚的對象,不知是否以訛傳訛。總之,在出走的路上,她被愛情的蜜湯灌昏了心,在哈爾濱的壹家旅館裏同居了很久,以致懷著身孕,被以回家取錢為由的情郎拋棄在旅館抵債,奄奄壹息。
所幸,她是個文學女青年,文學救人的道路看來是行得通的。她寫信給當地報館求助。血氣方剛的三郎受命“采訪”。在三郎眼裏,這個受難的姑娘是極其美麗的,像她的小詩壹樣清新動人:“那邊清溪唱著,這邊樹葉綠了,姑娘啊!春天到了。”在洪水襲來的黑夜,旅館傾頹的前壹刻,三郎趁亂救出了悄吟。他們決定用壹個相同的姓,她用火燒雲的顏色做自己的名字,他原本有些武術功底,又有滿腔報國的慷慨,以“軍”為名。不過,這只是我的揣測。如果故事到此結束,倒可以用“他們從此過著幸福的生活”煞尾。
可惜那不是童話故事,也不能到此結束。死裏逃生,不過是從壹個旅館逃到另壹個旅館。他們只能暫時棲身在歐羅巴旅館。因為沒有錢,店老板抽走了雪白的被褥床墊,他們躺在光禿禿的棕板上,睡眠還可以將就,可是咕咕作響的肚子不能將就,每天早晨掛在對面房門上的大列巴比情人的密語還誘人。不知道苦捱過了多久,他們終於可以吃飽飯了,不是靠蕭軍作武術家教來糊口,而是二蕭聯袂,執筆闖天下。
正是蕭軍,給了蕭紅以做人的尊嚴,生存下去的勇氣,開創新生活的希望;而且,蕭軍身體力行,冒嚴寒,忍饑餓,外出四處打工授課,養活了產後在家待業的蕭紅;正是蕭軍最早看出了蕭紅潛在的才華(這也是他與蕭紅結合的前提),並且不斷給蕭紅以鼓勵和幾近手把手地扶持,才得以使蕭紅的初作——短篇小說《王阿嫂的死》發表在《國際協報》上,從而使蕭紅邁入了文壇的門坎……正是蕭軍率先提議,並且親自執筆寫信給魯迅先生取得聯系,將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呈到了魯迅先生的案頭上,使得蕭紅得以與蕭軍並駕齊驅蜚聲國內外文壇。在這部被魯迅贊譽為“力透紙背”的作品中,其中壹些至關重要震撼人心、充滿著強烈反滿抗日情調的靈與肉、血與火搏擊的活生生的場面,都是在蕭軍的提示下完成的。
她的命可以說是他揀回來的,他們壹起外出的時候,總是壹前壹後的走著,蕭軍在前大踏步的走,蕭紅在後邊跟著,很少見到他們並排走。這就是他們之間命定的姿態。他毆打她,也不是故意的虐待,也是因為愛她,當她是自己人,才不見外地動了手。他是個粗疏的男人,拳腳伺候的時候,壓根想不起來她並不是顧大嫂和扈三娘。
這是蕭紅壹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這段蜜月在兩年後不可避免地結束了。蕭紅和蕭軍之間發生了沖突,爭吵日益激烈,性格暴躁的蕭軍甚至動手打了蕭紅。在蕭紅的身體和心靈深處遍布著難以醫治的創傷。後來的人們這樣對比蕭紅和蕭軍之間的差別:壹個多愁善感,另壹個坦蕩豪爽;壹個是長不大的女孩,另壹個是血性漢子。蕭軍說:她單純,淳厚,倔強有才能,我愛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蕭紅說:我愛蕭軍,今天還愛。他是個優秀的小說家,在思想上是個同誌,又壹同在患難中掙紮過來的,可是做他的妻子卻太痛苦了。
經過壹番猶豫和痛苦,蕭紅把自己的情感和命運從蕭軍那裏收回,轉交給了另外壹個男人——作家端木蕻良。她贈給端木相思豆和小竹竿,這兩件定情物包含了壹個受傷女人的心願。相思豆代表愛,而小竹竿則象征著堅韌與永恒。1938年4月,身懷六甲的蕭紅跟蕭軍分手後,與端木同去武漢,5月在武漢大同酒家舉行了婚禮.端木蕻良與蕭紅的結合是理智的結合,同時也是很突然的結合。新婚中的蕭紅正懷著蕭軍留下的孩子。孩子出生幾天後就夭折了,孩子的死了斷了她與蕭軍最後的緣分。蕭紅只想過正常的老百姓式的夫妻生活,沒有爭吵,沒有打鬧,沒有不忠,沒有譏笑,有的只是互相諒解、愛護和體貼。
從十七八歲到三十壹歲去世,蕭紅在每個城市住過的時間不超過壹年,即使是在上海這壹座城市,她還搬過七八次家。
壹個孩子,對相依為命的溫情的需要遠遠強烈過對生死相許的愛情的渴望,但是蕭軍給不了她,端木蕻良也給不了她。她與端木結合的時候,有人責備她,難道妳不能壹個人生活嗎?!不能,因為她是個孩子,壹個人睡在黑屋子裏,她害怕。只是,嫁與端木之後,武漢大轟炸,她還是壹個人。我不免卑劣地想,這時,她會不會懷念蕭軍的耳光,總好過壹個人守著孤島。
抗戰爆發後,上海淪陷,蕭紅到了香港。由於被迫東躲西藏,加之醫院藥物匱乏,蕭紅的肺結核日益嚴重,本來就虛弱的身體逐漸走向了崩潰。
蕭紅臨終時丈夫端木是否在場,這個問題後來成了爭論的焦點。端木的家人認為端木始終陪伴在蕭紅身邊,直到她去世為止。而當時壹直照看蕭紅的作家駱賓基則堅決否認端木的在場。駱賓基回憶說,蕭紅在死前曾經熱切地盼望道:如果蕭軍在重慶我給他拍電報,他還會像當年在哈爾濱那樣來救我吧……
1942年1月22日壹個淒涼的冬日,年僅三十壹歲的蕭紅在醫院裏呼出了生命的最後壹口氣息。十年漂泊,北國的呼蘭小城是她的起點,而南方的香港是她的終點。蕭紅走了,她的生命結束在戰爭的硝煙中,從此曾經愛她的兩個男人蕭軍和端木壹生都生活在蕭紅的陰影裏。
病死香港,她還是壹個人。果真在明滅之際想到三郎,她深信,三郎要是知道,還會像當年壹樣,劈開絕望的洪水,把她從崩潰的世界邊緣搶走。只是,以蕭軍的功底,能夠奮力抵禦洪水,卻不能夠舉重若輕,來個淩波微步,輕巧躍入另壹部不朽名著,與蕭紅氣息相通。這壹次,他再救不了她。
蕭紅最深刻的苦難也無關愛情,對壹個女人來說,最慘痛的經歷莫過於失去自己的孩子,和蕭軍在壹起的時候,她懷著負心人的骨肉,生下來,養不起,送給了別人。和端木在壹起的時候,她懷著蕭軍的孩子,養得起,卻沒生下來。枕邊人與腹中胎兒的割裂感,血肉分離的剝離感,在蕭紅的靈魂中蝕出壹個駭人的黑洞,壹寸寸蔓延。這個女人,怎麽會有甜蜜的笑容。
很久沒有看過蕭紅的文字,手頭只有壹些零星片斷:
“我出生的時候,祖父已經六十歲了,當我長到四五歲時,祖父就快七十了。我還沒有長到二十歲,祖父就七八十歲了。祖父壹過了八十,祖父就死了。……那園裏的蝴蝶,螞蚱,蜻蜓,也許還是年年仍舊,也許現在完全荒涼了。小黃瓜,大倭瓜,也許還是年年地種著,也許現在根本沒有了。那早晨的露珠是不是還落在花盆架上,那午間的太陽是不是還照著那大向日葵……”
有文學評論說,蕭紅的文字有時有點啰嗦,像個喜歡說話以引起別人註意,又常常表達不清的孩子,充滿了兒童式的奇特想象和信馬由韁的思路。我壹向對文學評論感到頭痛,但這個評論者我很是喜歡,因為他沒有渲染蕭紅的偉“大”,而是承認了蕭紅的渺“小”。她的字裏行間,正是壹派稚拙可愛的孩子氣。
[編輯本段]2.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
女,1957年生,河南鄭州人,本科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1984年9月—1986年2月在鄭州大學系統工程與數學系學完研究生
課程。1983—2002年6月在河南財經學院信息管理系任教,同時擔任學報《經濟經緯》主編。1993年評為副教授,2000年晉升正高級職稱。2002年7月調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任教,並擔任《國際經貿探索》主編。
現任職務: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探索》主編、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是中國人文社科學報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人文社科學報財經聯絡中心副主任,全國經濟數學學會理事,廣東省高校學報研究會理事。
學科方向:國際經濟、應用數理統計 主講課程:數理經濟、應用統計、數學模型。
獎勵與榮譽:
近幾年,***獲各種獎勵10余項,主要是:
河南省教委教育科研成果壹等獎
河南省教委優秀論文二等獎
論文被《中國數學文摘》、《美國數學評論》同時收錄
全國高校社科學報優秀主編(2002),全國優秀學報工作者(2000),河南省三八紅旗手(2001)
河南財經學院83-99年科研工作先進個人(1999)
主講課程及研究方向:
講授的主要課程有:國際際濟合作、數量經濟、應用統計、數學模型、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經濟數學等等。所從事的學報編輯出版工作,鍛煉提高了本人的科研能力與水平,為學校教學與科研成果的宣傳和交流作出了不懈努力,在實現編輯學者化的道路上,不斷的探索與攀登。蕭紅教授知識面廣闊,研究興趣廣泛,完成本職工作的同時,曾公開出版著作5部,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參與完成課題3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