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國經濟的大局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對中國經濟的未來發展既有樂觀的看法,也有批判的觀點。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經濟增長的動力仍然強勁。針對經濟運行中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推動經濟增長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經濟增長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有序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與此同時,經濟運行也面臨著物價高位運行、經濟增長放緩、結構調整壓力加大等諸多挑戰。針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既要降低物價漲幅,又要防止經濟增速大幅波動,並利用有利時機推進經濟結構調整,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鞏固經濟發展的良好勢頭。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目前經濟增長的動力依然強勁,全年經濟增速仍將高於9%。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總體平穩,物價漲幅總體可控,結構調整積極推進,經濟發展形勢總體向好。壹是經濟增長總體穩定。雖然上半年經濟增速較去年上半年有所放緩,但仍處於平穩較快增長區間。內需拉動作用明顯增強,民間投資保持較高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高位企穩。經濟增速適度放緩既是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也是中國主動調控和市場需求變化綜合作用的結果,總體上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二是整體價格漲幅可控。盡管食品和居住價格同比漲幅仍處於高位,但價格漲幅趨於收斂,價格上漲勢頭得到初步控制。三是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從需求結構看,在投資和出口對經濟增長貢獻率下降的同時,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從生產結構看,農業生產投資增加,工業生產穩步增長,戰略性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現代物流、軟件、信息服務、文化創意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良好。從收入結構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長,財政對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的投入大幅增加,城鄉居民轉移性收入大幅增長。總的來說,未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控制物價上漲勢頭有很多有利條件。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沒有改變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面,經濟增長勢頭依然強勁。在水利、保障房等基礎設施投資增長、產業轉移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因素推動下,投資增速將保持在較高水平;最終消費將隨著就業形勢的改善、工資水平的上升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和消費能力的提高而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出口增速將受到全球經濟放緩的影響,但仍將恢復到正常水平,全年經濟增速仍將高於9%。隨著穩健的貨幣政策效果進壹步顯現,社會總需求增速放緩,糧食和主要工業品供給充裕,翹尾因素逐步減弱,穩定物價措施逐步落實,未來幾個月物價漲幅將回落。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隨著經濟總量的不斷擴大,中國經濟在更長時期內保持快速增長的難度加大。中國經濟發展的內部條件相對有利,但仍存在許多矛盾,如價格高企、經濟增長放緩和結構調整壓力加大等。首先,價格在高位運行。由於短期內難以從根本上消除推動價格上漲的因素,食品和居住價格同比漲幅仍處於較高水平,勞動力和工資等要素成本上漲的壓力將長期存在。今後壹個時期抑制物價上漲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第二,經濟增長放緩。從投資需求看,今年新開工項目總投資增速明顯回落。從最終消費來看,由於汽車、住房等消費熱點降溫以及壹些刺激消費的政策退出,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也將減弱。從外需來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出口企業生產、資金、匯率成本增加,導致出口增速放緩。三是結構調整壓力加大。從需求結構看,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仍低於投資。從生產結構看,部分高耗能行業生產增長較快,部分地區電力供需偏緊,節能減排任務十分嚴峻。從收入結構看,財政收入和企業利潤增速仍明顯高於城鄉居民收入增速。結構性失衡使短期問題和長期問題相互交織,總量平衡和結構性矛盾相互疊加,增加了宏觀調控的難度。同時,受融資成本上升、原材料價格上漲、工資上漲、匯率上漲等因素影響,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加大,經濟效益有所下降。房地產市場交易量萎縮,房屋竣工增速下降。然而,大多數城市的房價仍處於高位,買賣雙方的博弈使市場陷入僵局。三是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性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當前要從兩個方面把握宏觀調控的方向、力度和節奏。壹是處理好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穩定性和增強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的關系。當前,穩定物價總水平仍然是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宏觀調控的取向不能變。同時,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需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預見性。壹方面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使貨幣信貸增速逐步下降,為穩定物價總水平創造條件;另壹方面,要充分考慮國內外形勢復雜變化對企業生產經營和實體經濟的影響,以及政策的滯後性和累積效應,增強政策的針對性、靈活性和前瞻性。二是要妥善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在控物價、穩增長、調結構之間找到“平衡點”,在不造成經濟增長大幅波動的前提下降低物價漲幅。當前,要針對經濟運行中存在的突出矛盾,采取有效措施鞏固經濟社會發展的良好勢頭。壹是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努力降低價格漲幅。當前應繼續采取綜合措施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力爭在未來幾個月內使物價漲幅回落更多,為今後壹個時期穩定物價創造條件。第二,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增強內需的拉動作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是增加就業和城鄉居民收入的重要前提和基礎。經濟增長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著力擴大內需,增強經濟自主增長動力,完善促進消費政策,推動城鄉居民持續增收,鼓勵發展新興消費領域和消費業態,促進民間投資持續快速增長。同時,要高度重視外部市場環境變化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采取措施穩定外需,避免出口大幅下降對工業生產、就業和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第三,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爭取更大進步。調整經濟結構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前提。要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支持市場拓展和商業模式創新。要解決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等突出困難,改善小企業發展環境。要遏制“兩高”和產能過剩行業發展,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四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激發經濟發展內在活力和動力。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完善有利於產業結構升級和服務業發展的稅收政策。要推進收入分配改革,積極構建居民收入與國民經濟同步增長的機制。穩中趨緩是中國經濟進入今年以來的走勢,而這壹趨勢在三季度得以延續。業內普遍認為,當前中國經濟增速下滑幅度適中。盛認為,從增長勢頭和先行指標來看,中國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溫和回落消除了當前“硬著陸”的擔憂。增速放緩有利於調結構、穩物價。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咨詢研究部副主任王軍表示,“不要過分追求經濟增速,對增速放緩提高容忍度,適當主動降速,有利於調結構、穩物價;對物價上漲的容忍度無法提高,通貨膨脹對經濟運行和社會生活的危害非常大。”經濟增長的適度放緩為穩定物價創造了寬松的外部環境。自8月份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連續兩個月小幅回落。外部風險增加,內部困難增加。國內外經濟形勢正在發生新的變化。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分析報告,歐美債務危機將通過三個渠道影響中國未來經濟:出口將影響中國實體經濟,金融渠道將影響中國經濟穩定,悲觀預期將影響投資和消費信心。中國9月出口數據敲響警鐘,環比負增長2.1%。考慮到低迷的外需傳導至出口訂單通常需要4至6個月的時間,以及人民幣升值的趨勢,未來出口形勢不容樂觀。外部出口低迷,內部成本上升和融資困難,國內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面臨許多困難。第三季度,中國企業家信心和企業景氣指數雙雙下降。目前,國家正在采取壹系列政策和措施,通過向小微企業貸款來支持中小企業的發展。比具體措施更重要的是中國宏觀政策的總體趨勢。“下壹階段宏觀調控既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又要增強政策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進壹步處理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的關系,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更加註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盛強調。專家普遍認為,在物價過快上漲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的情況下,貨幣政策不宜放松;不過,在企業融資困難的背景下,不宜進壹步收緊。在“兩難”的情況下,貨幣政策應增加壹些結構性和方向性措施,同時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作用,例如減輕中小企業的稅收負擔。中國社科院的報告認為,當前宏觀調控既要有效抑制通貨膨脹,又要保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宏觀調控要註重穩定,政策組合要審慎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