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財經新聞 - 比較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

比較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變法是中國歷史上針對北宋當時“積貧積弱”的社會現實,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而掀起的壹場轟轟烈烈的改革。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為原則,從理財入手,頒布了“農田水利法”、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稱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並推行保甲法和將兵法以強兵。變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睹的,但它最終以失敗而告終,王安石的缺陷和變法中的種種弊端是主要原因。

三大矛盾

1、階級矛盾尖銳:北宋初年,宋朝統治者由於對土地兼並采取“不抑兼並”態度,導致三分之壹的自耕農淪為佃戶和豪強地主隱瞞土地,致使富者有田無稅、貧者負擔沈重,連年的自然災害加劇了農民苦難,因而造成各地農民暴動頻繁。 2、民族對立嚴重:北宋與西夏和遼國發生多次戰爭。 3、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突出:改革派與守舊派鬥爭激烈。

“三冗”危機

1、冗官,北宋政府采用分化事權的方式,集中皇權,比如,宰相職位壹般有很多人擔任,同時還設置了樞密使、參知政事、三司使,來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權。官職也不斷增加,導致北宋機構臃腫;采用恩蔭制,壹個官僚壹生當中可以推薦數十個親屬當官;北宋大興科舉,科舉應試人數增加,取士人數也增加。 2、冗兵,政府為穩定社會秩序招收流民入軍,軍隊數量增加,軍費增加。 3、冗費,冗官、冗兵導致政府財政支出增加,北宋政府還要給西夏和遼“歲幣”,與此同時由於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富豪隱瞞土地,導致財政收入銳減,因而造成了北宋政府的財政危機。

壹大背景

軍隊渙散,指揮效率和戰鬥力較低,導致北宋在與遼國和西夏的鬥爭中常常失敗。 1、北宋政府為了防範武將實行更戍法,頻繁調動武將,導致兵無常帥、帥無常師並設立不同機構管轄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削弱軍隊戰鬥力。 2、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北宋政府荒年募兵,招募流民當兵,軍隊戰鬥力下降。 3、北宋以步兵為主,根本就打不過北方少數民族的騎兵。 4、武器生產管理混亂,影響軍隊戰鬥力。

所以王安石必敗

但是慶歷新政 範仲淹與富弼提出明黜陟、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項以整頓吏治為中心的改革主張。歐陽修等人也紛紛上疏言事。 慶歷新政

詔中書、樞密院同選諸路轉運使和提點刑獄;規定官員必須按時考核政績,以其政績好壞分別升降。更蔭補法,規定除長子外,其余子孫須年滿15歲、弟侄年滿20歲才得恩蔭,而恩蔭出身必須經過壹定的考試,才得補官。又規定地方官職田之數。四年三月,更定科舉法。另外,還頒布減徭役、廢並縣、減役人等詔令。

損害了貴族的利益也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