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公共政策的終止是指政策制定者在仔細評估政策後采取必要措施終止那些過時、不必要或無效政策的行為。以下是我收集和整理的壹些關於公共政策終結的思考論文,我將與大家分享。
摘要:政策的結束不僅意味著舊政策的結束,也代表著新政策的開始,是公共政策生命周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環境非常復雜,因此結束壹項政策必然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本文從組織內部和組織外部兩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其制約因素,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壹些解決方案。
關鍵詞:政策終止,約束
我國著名學者陳振明將政策終止定義為壹種政治(或政策行為),政策制定者在仔細評估後采取必要措施停止那些過時、多余、不必要或無效的政策或項目。保單的結束壹般有兩種情況:壹是保單完成使命,完美結束。第二,政策失敗了,繼續存在是有害的。這往往是因為政策本身存在問題或政策所處的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難以繼續實施,因而被終止。由於保單涉及的方面很多,壹份保單的終止往往會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導致終止難度加大。
壹、制約因素分析
1.組織的內部約束。
1.1組織。
組織處於運行狀態,具有很強的慣性。它不會輕易接受組織因為環境的變化和新問題的出現而終止。想要結束政策的執行機構,即政策的實施者,必須訴諸國家強制力。該組織由國家設立,其終止也必須由設立機構通過法律程序實施,否則將受到本能的抵制。就像人壹樣,當政策結束時,組織會盡力推遲甚至打破政策結束的進程,從而難以實現政策的結束。例如,中國的行政機構很難克服改革中的通貨膨脹現象,這是由它引起的。
1.2組織成員。
也就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首先,政策制定者完成使命,然後結束使命,這自然是壹件好事。然而,如果他們設計的政策因不適合現實環境而被部分或全部廢除,政策制定者很容易抵制。由於現代社會變化迅速,政策不符合社會需求是正常的。然而,這是政策制定者難以接受的。政策執行者作為壹線人員,為政策的實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如果政策終止,執行者所做的工作將付諸東流,阻力顯而易見。而且,如果執行人是因為某項政策的實施而被特別招募的,那麽政策的結束是否意味著他們將失去工作,這將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其次,從組織的內部利益來看,組織的許多成員要麽受益於政策的效果,要麽因為某項政策的實施而受益。為了不損害眼前的利益,他們會聯合起來采取各種措施來抵制或推遲政策的結束。
1.3成本。
有三個方面:原始政策已經消耗的沈沒成本,繼續投入的‘新成本’,以及新政策需要再投入的成本。首先,當政策投入了大量成本但沒有獲得預期收益時,政策制定者通常會面臨壹個兩難境地:如果他們繼續投資,情況是否會改善。如果失敗,繼續投入的成本很難收回,沈沒成本更多;不要再投資了,之前投資的所有成本都會損失。其次,終止壹項政策也需要投入成本。建立新的組織,吸收新成員,準備輿論,補償因政策終止而利益受損的群體,這些都需要成本投入。第三,政策的結束標誌著新政策的出現和開始,需要重新投入新的資源,但不壹定帶來更好的結果。換句話說,政策終止的後果是不確定的。面對這樣的成本,許多決策者往往放棄政策的終結,使政策“有始無終”。
1.4法律程序。
對於已經上升為法律的公共政策來說,它的結局更為復雜。法律是程序性的,要終止已成為法律的政策,在履行程序的過程中,終止政策的機會可能會推遲。
2.組織的外部約束。
2.1個興趣小組。
因為公共政策涉及利益和價值的分配,各種利益集團必須盡壹切可能影響公共政策。當政策結束迫在眉睫時,反對政策結束的既得利益集團必然會采取各種合法或非法的方式(如遊說、賄賂等。)來保護他們的既得利益並阻止政策的結束。
2.2輿論。
公眾輿論在政治生活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實踐表明,當輿論對政策終止持積極態度時,政策終止容易實現;相反,它將阻礙政策的結束。在中國,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網絡輿論的力量不斷增強,已成為社會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有效利用輿論終結政策也是壹個值得我們關註的問題。
二、對策分析
1.開展宣傳工作,利用媒體輿論。
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讓政策制定者明白政策的結束並不意味著個人前途的損失,讓高管明白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讓那些最終可能失去利益的人明白政策的結束只是改變不利環境、尋求更好發展的新機會。通過宣傳教育,利用大眾傳媒,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減少人們的心理抵觸情緒,從而促使政策順利結束。同時要把握好宣傳教育的度,不能適得其反。
2.進行利益補償,解決後顧之憂。
利益補償機制的缺失是政策終結的巨大阻力。政策的實施應該是連續的,而公共政策往往是利益價值的分配。結束它會打破連續性,改變原有的利益格局。受此損害的個人或團體將團結起來,影響政策的終結。因此,有必要對利益進行補償,這也是減少阻力的有效方法。利益補償方式包括對利益受損者的經濟補償、對組織被撤銷者的工作安排等等。
3.規範終止程序,減少制度障礙。
壹是規範保單終止程序。目前,保單終止有不同的程序,壹些保單終止的程序性規定將限制保單的終止。因此,有必要規範和簡化政策終止的程序,使其科學、可行和簡潔。其次,加大對政策末端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使員工的工作方法更加合理靈活,同時勇於克服困難。再次,加強對政策終止者的監管,防止尋租。
4.保證政策的連續性,緩解解約壓力。
由於公共政策涉及面廣,人們擔心政策的結束會帶來壹定的波動,並且未來的情況將非常不確定,從而影響自己的生活狀況,因此他們對政策的結束有很大的恐懼。因此,必須確保政策的連續性,防止出現政策空白。因此,有必要在結束舊政策的同時實施替代性的新政策,舊政策結束帶來的壓力將通過新政策的出臺得到緩解。轉移人們的註意力。這樣就可以很好地銜接新舊政策,避免政策空白的出現,從而有效地控制局勢的走向。
5.尋求利益平衡,降低終止成本。
如果政策的結束遇到強大的阻力並且很困難,那麽采取必要的妥協是壹種聰明的方式。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興趣和價值觀,對同壹問題會有不同的觀點,這必然會導致對同壹問題的不同看法。要使每個人對政策結束的態度完全壹致是特別困難的,因此可以通過妥協和妥協來實現目標。因此,在公共政策終止的過程中,政府不得不做出有條件的妥協以實現部分目標,即實現公共政策的部分終止。但是,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有壹定程度的妥協。不要沒有原則地隨意妥協。政府必須有壹個底線。
6.適當地執行它並抓住機會結束它。
結束任何政策都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壹些人的利益受損,壹些人受益。如果在壹些小細節上難以達成壹致而必須終止政策,稍有猶豫就會錯過有利時機,然後我們只能以實現集體利益為價值取向。政策終止的執行者可以采取強制措施並使用強制力快速實現政策終止。當然,這種做法往往需要在人力、財力、物力甚至形象方面付出巨大代價,還可能給政府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所以,也算是不得已而為之。
參考資料:
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90。
【2】詹·。論政策終結的障礙及其對策【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5卷(1)。
【3】範。論公共政策終結的起始障礙【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第24卷(1)。
【4】陳振明。政策科學-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97。
【5】劉翔。公共政策終結的障礙及其解決策略【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8年第27卷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