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就讀於金陵中學,次年考入清華留美預科。1923赴美,明尼蘇達大學學習,1925獲學士學位。同年進入芝加哥大學深造,先後獲得碩士學位(1926)和博士學位(1928);獲得博士學位回國,任金陵大學教授、社會學系系主任。清華大學教授自1931,清華大學院長自1932。
在清華大學任教期間,與、許世蓮、吳等發起成立“中國社會學會”,並於1936當選為學會第五屆年會主席。
65438年至0935年,隨翁赴南京,任國民政府行政院秘書、參事。
抗日戰爭爆發時,他先後擔任行政院經濟部秘書、戰時物資管理局秘書長,以學術專長為抗日戰爭作出貢獻。65438-0946任中國康復總局顧問。1947回到清華校園任教。
1952高校院系調整取消社會學專業,各高校社會學系也隨即取消。王先生調任中央財經大學任教授,同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並當選為中央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
1953起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從1957被劃為右派,吃了不少苦頭。
1968 5月7日因肝癌在北京去世,享年67歲。遺體火化後,骨灰由壹位堂兄帶回老家安葬,王先生回了老家。
1980平反平反。
主要著作有《社會組織》(1929)、《城市社會學》(1929)、《社會的生物學基礎》(1931)、《第四國的出路》(1936)、《後劫》。
1957年,吳敬超被錯劃為社會學(1)著名右派。吳敬超在其代表作《第四鄉村的出路》中提出了“發展城市幫助農村”的理論。
他根據人口密度和職業兩個標準將世界各國分為四類,認為中國屬於第四類國家,出路是:充分利用國內資源;改進生產技術;實行公平分配;控制人口,提倡“用機械生產方式代替面筋的生產方式”。他是中國最早研究城市社會學的社會學家代表之壹,側重於從經濟角度研究社會,尤其是城市社會,也探討了理想城市等問題。
吳敬超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城市社會學研究的最重要代表。他專註於從經濟角度研究社會,尤其是城市社會。他在《城市社會學》壹書中,明確了城市社會學的研究範圍,介紹了西方城市社會學的研究方法,明確界定了城區與市區的區別。他認為城市面積不僅包括城市本身,還包括城市以外的諸侯,城市面積主要指城市本身的情況。他還進壹步討論了理想城市等問題。
註1:我國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領域最著名的右翼分子有:、李、吳、潘光旦、黃先帆、吳敬超、吳文藻、費孝通等。(按年齡排名)。吳門的三個右派,吳、吳敬超、吳文藻,分別是我國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