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吉林省吉林市初二女生李玉(化名)從小就拾荒求助。在過去的五年裏,她花了5000多元錢,這些錢是她和弟弟用拾荒求助換來的。因此,她是學校唯壹獲得“2004年度感動吉林十大人物”榮譽稱號的學生。然而,今年開學後,李玉提出了向學校轉班的要求。因為她受不了“成名”的壓力。
姐弟拾荒
近五年捐款5000余元。
李煜從小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五歲時,她開始收集廢紙和瓶子,然後賣掉來貼補家用。後來,她的哥哥也加入了收廢品的行列。後來家裏的生活條件改善了,撿廢品回來的錢可以自由支配。李玉開始支持別人。
從小學四年級開始,李昱和的弟弟開始每學期資助家庭生活困難的同學錢媛150英鎊,直到他小學畢業。在過去的五年裏,李玉的兄弟姐妹用撿廢品積攢的5000多元資助了50多名有經濟困難的人。他們中有上不起學的學生、看不起病的病人、抓罪犯的警察和勇敢的傷員。資助金額最低30元,最高270元。
樂於助人的李玉對學校的公益活動特別熱心。進入初中後,她為班級購買了壹套《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目》和100多本其他書籍,分發給同學們。
壹夜成名
媒體成就了“高大全”的形象
壹篇又壹篇的新聞報道“描繪”出了壹個“又高又大又全面”的李玉形象:家境十分貧寒,學習成績優異。他每天背著編織袋上學,拾荒賺錢幫助別人;“她成績優異,熱心為後進生補課,工作後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壹些媒體甚至異想天開地發明:“聽了李玉的建議並受到鼓勵後,壹個下崗工人變成了富人”!
壹個奇怪的現象也出現了:只要地方報紙發起捐款活動,幾乎都可以看到於的積極參與和相關報道。
被嘲笑
高二女生決心換班。
令李玉沒想到的事情開始出現:很多同學對她拾荒求助的做法表示“無法理解”,也有同學用各種方式嘲諷她。在課堂上,壹些學生經常在她背後做壹些小動作來幹擾她的課堂,壹些男生還在走路時調皮地撞到她。
李玉認為,“其實我的學習成績很壹般,但我就是喜歡幫助別人。媒體的報道過於誇張,給學生的印象是李玉經常對新聞機構撒謊。”
新學期開始,李玉沒有到校上課,而是要求學校轉班,態度堅決:如果被拒絕,他就轉學。
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模式不得不轉入另壹所學校,學校也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該校團委書記王學豐認為,目前對學生的評價體系過於簡單,這也是造成這壹問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