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外來文化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弊大於利(全國知名大學生第壹次辯論賽)贊成:浙大隊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弊大於利。贊成:復旦大學隊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弊大於利。主席:蔣豐時間:1995 65438+2月18。主席:女士們,先生們,歡迎來到由上海教育電視臺主辦的《第壹中國》。在過去的6天裏,來自蘭州大學、東南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的8支隊伍分別進行了4場預賽和2場復賽,各隊表現出色。今天坐在場上的兩隊通過考驗,壹路領先。但是,哪支隊伍能奪冠,還得經歷最後壹場艱苦而光榮的戰鬥。當然,比賽的結果是暫時的,而今天最年輕壹代知識分子的才華和社會責任感將長久留在人們心中。現在,請允許我介紹兩個隊的陣容:坐在我右邊的是鄭方浙江大學隊。他們的立場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他們的論據之壹是化工系本科四年級學生楊敏海。第二場辯論是生物醫藥系本科四年級的王健,第三場辯論是化學工程系本科四年級的趙。思變是於思成,機械工程系研究生二年級學生。坐在我左邊的是對方復旦大學隊。他們的立場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他們的論據之壹是國際政治系大二學生鄺浩。第二個辯論的是社會學本科三年級的朱正威;第三個辯論的是法律系本科三年級的黃榮步;第四個辯論的是法律系本科三年級的何平。我們今天辯論的評審團由五位專家學者組成。他們是:余,上海戲劇學院教授、作家;上海市廣播電影電視局藝術總監、電影藝術家吳;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哲學家鄭杭生;中國政法大學原校長江平;張仲禮,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經濟學家。感謝他們的到來。各位,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這是壹個困擾無數中外哲學家的問題。今天兩個優秀的辯論隊來詳細討論壹下。積極的浙大團隊的論點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弊大於利,而消極的復旦團隊的觀點是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弊大於利。按照國際辯論的規則,雙方的觀點都是抽簽決定的。現在先請楊敏海解釋壹下論點。時間是3分鐘。教授:謝謝主席女士,大家好!我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在開始這場辯論之前,我們先澄清幾個概念:什麽是文化?文化是人類創造的壹切精神和物質產品。什麽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在壹定歷史時期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那麽什麽是外來文化呢?我們相信外來文化正在進入壹個國家,與這個國家的社會互動,並逐漸被這個國家所接受。今天,我們面臨著壹場關於利弊對抗的辯論。利弊從來都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結果,從來都不是建立在猜測的可能性上。所以衡量優劣只能靠事實判斷。其次,優劣,誰大誰小,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我們認為,從全局和辯證發展的角度來看,只要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那麽利大於弊。同時。我們也清楚地看到外來文化各有利弊,但我們不總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嗎?我們不應該總是吸收人類創造的壹切優秀文化成果嗎?我們總想善於向別人學習。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錯誤引入民族文化所帶來的種種弊端來判斷外來文化本身對民族文化發展的利弊。先給大家展示壹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文明使歐洲文藝復興成為可能。優秀的意大利古典作品孕育了具有高度英國民族性的莎士比亞。另壹方面,中國曾經和擁有古代西方所有文化遺產的阿拉伯人並駕齊驅,但中國人從那時起就吸取了在封閉的大門後面挨打的教訓。當我們今天再次站在世紀之交的廣闊舞臺上,回望幾個世紀以來世界文化的廣泛傳播和交流,驚嘆於外來文化是如何帶來民族文化的崛起和飛躍。我們認為,任何民族文化的發展,只有在與外來文化交融碰撞時,才能突飛猛進。我們也會相信“海納百川”是壹個民族文化強大自信和歷史價值的最好體現。有句話叫:“不畏浮雲遮望眼,只求在最高的源頭。“謝謝妳!主席:謝謝妳,楊敏海。積極壹方的同學已經領先了。接下來,我們來聽聽反方的論點。鄺浩如何開始他的論點?時間也是3分鐘。求妳了。反對:主席,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人類學家墨菲說:“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是不同社會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特征、行為方式和模式。從本尼迪克特到恩伯,從梁漱溟到錢穆,都認為物(系統)是文明,而文化只包括精神層面和價值體系。但是對方告訴我們,文化包括物質方面,這顯然是壹個偷換的命題。民族文化是指引領主權國家文化變遷的民族精神和價值體系。外來文化是指來自本民族以外的價值觀和思維體系。今天辯論的題目是全名審判。對方要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何種情況下,外來文化都是有利於民族文化發展的。可是對方卻叫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難道不是對外來文化的壹種選擇機制嗎?這明顯是第二次偷命題了。在魯迅看來,外來文化無非兩種,拿來的和送來的。我們先來看“拿來”。外來文化多種多樣,泥沙俱下。可協商的部分沒有優劣之分,即使不可協商,也必須通過機制降低。除此之外,它還為辯論增加了壹個先決條件。應該看到的結果有兩個:壹是民族文化基礎被徹底改造,外來文化獨領風騷,民族主體意識徹底喪失,利弊不言而喻;其次,自足的價值體系被分解為由此切斷的價值判斷。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是非標準。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調整和社會穩定是有利還是有害?然後看《送吧》。我們不能脫離問題發生的背景來談論問題。馬克思認為,當資本連接世界時,“它將以自己的面目改變整個世界。”“它送來的只是鮮花和面包嗎?不,歷史已經證明,它只是對民族精神做手術前的麻醉劑,其目的是迫使弱勢族群認同他們的新主人。誠然,我們今天引進了壹些科學、技術、管理經驗等文明,因為我們知道,中華文明的發展離不開外來文明。但我們必須看到,在後冷戰時代,作為全球西化手段的政治、軍事“硬實力”已經轉移到文化“軟實力”上。還能堅持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發展弊大於利嗎?當我們走在街上,我們看到亞歷山大和華盛頓隨處可見;當我們拿起電話,我們曾經非常熟悉的朋友變成了艾倫和梅爾-伊薩;;當我們的孩子告訴妳,廣場是豪宅,奧特曼是英雄,這壹切都不是想象中的未來,而是活生生的現實。此時此刻,其他同學能否心安理得地告訴我們,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利大於弊?易不亂,前哲人之訓,生死與共,神聖之規。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謝謝大家!主席:謝謝。謝謝妳,匡好。接下來請第二場辯論賽的學生王健同學發言3分鐘,請。教授:謝謝主席女士,大家好!我們文化的定義取自《辭海》,而另壹位辯手卻用壹個外國人的定義來攻擊我們非常純粹的民族文化。妳口口聲聲說弊大於利,卻拿外來文化攻擊民族文化。這合理嗎?(掌聲)我們認為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發展弊大於利。我從文化交流的角度來解釋壹下。第壹,文化交流是人類歷史的伴侶,是社會發展的車輪。壹位美國社會學家說得好,“上至航天飛機,下至北京街頭的蜜餞胡蘿蔔,都包含在劉的雕刻裏/換句話說,文化交流是人類創造的壹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物的總交流。它的歷史作用是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從而推動了各民族文化的發展。顯然,這種外來文化對於民族文化的發展是利大於弊的。第二,從文化交流的歷史來看,從來都是有文明和野蠻之分的,所以我們對於文化侵略擴張的野蠻方式的立場從來都是壹方面堅決抵制,壹方面積極增強自己的兔疫。如何提升?它是關閉的還是開放的?當然,我們必須開放。開放才能興利抑弊,開放才能使民族文化健康發展。再次,從文化交流的規律性來看,其中之壹就是外來文化往往是民族文化發展的必要條件。沒有外來文化,民族文化處於封閉的體系中,就像茫茫大海中孤舟的壹片葉子,失去了參照系,很容易形成封閉的文化心理觀念,這對民族文化的發展極為不利。第四,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是機遇,要充分利用;這是壹個挑戰。我們應該正視現實。外來文化為民族文化提供了契機,帶來了大量外部信息,提供了外部參照系。這是壹個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當然,外來文化可能會激起驚濤駭浪,也可能會帶來民族之痛。這就是挑戰。但我們想告訴妳的是,經歷過風雨洗禮的海燕會更堅強;經歷過海浪沖擊的鵝卵石會更加美麗,而經歷過外來文化沖擊的民族文化會更加燦爛。謝謝大家!主席:謝謝妳,王建先生。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朱正威的反駁,對方的第二次辯論。時間也是3分鐘,拜托。反對:主席,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剛才對方辯稱外來文化本身有利有弊。問題是為什麽外來文化的優點是民族文化的對癥下藥,而中外的缺點加起來是消極的和積極的?我想再次提醒辯論的另壹方。錢穆先生也說過,器物和制度都屬於文明的範疇。文明本身沒有優劣,只能在壹定的文化中評判。文化作為壹種精神價值體系,沒有先進和落後之分。我們今天討論的外來文化主要是指與民族文化不可通約的部分。因為可協商的文化,比如勤奮、勇敢,都是人類的共同特征,中外沒有區別。(掌聲。)在界定了基本概念之後,我們說判斷外來文化是否有利於民族文化的發展,首先要看是否有利於維護我們民族文化的主體意識。外來文化不請自來,或直逼人,或潛移默化,其最終目的是用他們的價值體系取代我們民族文化的價值體系。請問利大於弊嗎?第二,要看外來文化是否有利於維護民族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既然與民族文化格格不入,外來文化就與必然產生民族文化的自然和社會環境格格不入。如果機械照搬,強行嫁接,必然破壞民族文化本身的發展規律。同時,由於水土不服,也會對外來文化本身產生負面影響。請問是不是雙方都是利大於弊?第三,要看外來文化是否有利於維護本民族的社會穩定。如果我們必須改造我們的環境以適應外來文化,那麽“如果皮膚不存在,毛會在它上面附著什麽?”如果連民族文化的根基都在風中飄搖,還談什麽發展繁榮?請問是利大於弊嗎?最後,我想請大家想壹想,我們今天為什麽要討論這場辯論。在後冷戰時期的今天,我們中國文化面對的是怎樣的外來文化?如果妳說。如果脫離具體語境談外來文化的利弊,那還是不行。「跨世紀思考」這個主題的初衷是什麽?馬克思·韋伯告訴我們,今天的資本主義生活已經被西方世界所主宰,強大的西方民族文化本身已經充滿了資本主義商業精神。他們在跨國資本的支持下,通過商業滲透和超文化脅迫的手段,被迫出賣自己,使得其他民族的文化對其產生路徑依賴,最終完全依賴。我再問壹句,文化殖民利大於弊嗎?總結壹下,有什麽優點,缺點,何去何從?請三思而後言!謝謝大家(掌聲)。主席:謝謝妳,朱正威先生。接下來我們來聽聽積極面的三辯學生趙偉澈的看法。時間也是3分鐘,拜托。贊成:雖然我們的觀點截然相反,但我們都有壹個共同的目標:為中華民族文化探索壹條真正的發展之路,所以我想先指出對方辯手發言中的壹些偏頗之處。首先,今天的辯論是壹個事實判斷的問題。也就是說,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中國,展望下壹個世紀的時候,我們是在回望人類幾千年的文化發展史。而其他辯手似乎對世界各民族文化傳播交流的史實並不感興趣,陷入了壹種歷史思辨的環境。他們似乎有這樣壹種觀點:如果歷史沒有這樣發展,現在會怎樣?我想問,歷史可以這麽隨便假設嗎?第二,衡量利弊,必須有壹個標準,但是對方辯手還沒有告訴我們,妳衡量利弊的標準在哪裏?而且沒有告訴我們妳是怎麽得出弊大於利的結論的?第三,其他辯手不談外來文化對“民族文化”的作用,而是對外來文化本身進行褒貶。我們從不否認外來文化本身是弱小的,但文化的融合不是香腸,民族文化也不是脆弱的林黛玉。我們不想把今天的辯論變成“外來文化的利弊”,也不想做“全盤西化”的歷史罪人。事實上,關於外來文化利弊的爭論早在我國近代史上就已經有過三輪交鋒,無論是從第壹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