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讓我們談談吳為什麽遲到。公元263年,害怕吳國和蜀國互相支持以伐蜀。司馬昭派鐘會、鄧艾伐蜀,又派王睿在長江上遊(即三峽和宜昌)造船。故意讓鋸末、造船碎片等流向下遊。它給了吳國壹種錯覺,認為它即將攻擊吳國。結果吳國慌了神,迅速組織軍隊沿長江部署。
後來,當鐘會和鄧艾攻打蜀國時,吳國的國彩意識到司馬昭在嚇唬吳國,於是發射了煙霧彈。於是,吳國接到蜀國的求救信後,迅速組織軍隊,主動出擊,攻打龔壽春,圍魏救趙,、孫毅率軍從水路進入蜀國。水逆流而上,很難行進。半路上,丁奉、孫毅聽說劉禪降了,吳軍來遲了。
從上面可以看出,吳軍遲到是有原因的。吳棟援軍攻打羅憲鎮守的永安郡。是渾水摸魚嗎?嚴格地說,這不再是渾水摸魚,因為兀術是壹個聯盟,現在蜀國劉禪已經淪陷,這個聯盟不復存在。雖然永安縣有蜀國大將羅憲鎮守,但這座城市不可能獨善其身,因此它只能要麽投降魏國,要麽投降吳國。
後來,羅憲打敗了丁奉和孫毅,吳派魯迅的兒子攻打永安。羅憲見形勢不對,永安郡無力支撐,於是向魏國求救,魏國出兵相救,而吳國的土地抵抗只能撤退,於是鎮守永安郡的羅憲向魏國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