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作為壹門實踐經濟學,將行為分析理論與經濟運行規律、心理學與經濟科學有機結合,從而找出當前經濟模型中的錯誤或疏漏,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關於人類理性、自利、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偏好壹致等基本假設的缺陷。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不是壹門新學科,但從1950到1990已經沈寂了幾十年。
行為經濟學在西方主流經濟學中並不是壹門新學科,但從1950到1990已經沈寂了幾十年。從2000年到2005年,至少有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被視為“行為經濟學家”阿克勞、斯密和謝林,至少有壹位行為經濟學家被視為“計量經濟學家”邁克·法頓。
前景理論:
前景理論是由Kahneman和Amos在1979中提出的。所有關於行為經濟學的著作都無法回避這個理論。壹位著名的金融編輯曾經問卡尼曼,為什麽他的理論被稱為“前景理論”。卡尼曼說,“我們只想到壹個響亮的名字讓大家記住。”
有學者將“前景理論”翻譯為“期待理論”或“前景理論”。在不同的風險預期條件下,人們的行為傾向是可以預測的。Calleman完善了原有的傳統經濟理論和期望效用函數理論,並解釋了其無法解釋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