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拜讀寫於上世紀30年代中期的這篇散文,深感榮幸。
文章背景正值當時人民貧苦,國家危難之際,作者借時代背景,回憶以前與燈籠的緣,從不同的角度借燈籠表達了對個人乃至全民族的重要意義!
提燈籠接祖父描述的是長幼情深;接過頭發花白的母親的遞過來的燈籠去上學,表達的是對時光易逝的感嘆; 鄉俗還願掛燈籠,是對鄉情的最好詮釋…
情到最深處,便是那燈籠。
“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則是最壯觀,抗擊外敵最光榮!與其茍且偷生,不如做“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對作者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如今,我們生在壹個和平的國家,但世界並不太平。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做“馬前卒”也好,做“沙場點兵”的將軍也罷,同樣可以“蕭蕭班馬鳴”,同樣可以抗擊來侵敵寇,同樣可以發光發熱…
如此壹來,便是何等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