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經集註》是南北朝梁代陶弘景創作的古代醫學著作。
所編著於(約公元480-498年前)。陶氏認為《本經》自“魏晉以來,吳普、李當之等更復損益,或五百九十五,或四百四十壹,或三百壹十九,或三品混揉,冷熱交錯,草石不分,蟲獸無辨,且所主治,互有得失,醫家不能備見”等問題,於是給予整理、作註。
又從《名醫別錄》中選取365種藥與《本經》合編,用紅、黑二色分別寫《本經》與《別錄》的內容,名之為《本草經集註》。
擴展資料:
本書***7卷,載藥730種,分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有名未用7類,這是藥物分類的壹個進步,但每類之中仍分三品。
又創“諸病通用藥”,如治風通用藥有防風、防己、秦艽、芎勞等,治黃疽通用藥有茵陳。櫃子、紫草等。這對臨床選擇用藥,有很大的助益。
對藥物的產地、采集時間。炮制、用量、服法、藥品真偽等與療效的關系,均有所論述。本書問世後有很大的影響,唐代的《新修本草》就是在此書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