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祠是存放家族亡故先輩牌位、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地方。
宗祠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壹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祠堂是族權與神權交織中心。
宗祠中的主祭稱宗子,管理全族事務稱宗長,還有宗正、宗直等職。宗祠體現宗法制家國壹體的特征,是凝聚民族團結的場所,成為地方上的壹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中華儒教文化的代表。
擴展資料
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享感的直接媒介,對於海外移民與祖國家鄉的關系,對於海峽兩岸的文化認同和歸屬,具有現實意義與歷史意義。
傳統的祠堂文化,既是權利的網絡空間,更是個多維的文化空間。祠堂文化與書院文化、家廟族府、地方廟宇文化等建構起地域性文化的立體形態。
宗祠,壹般分布於較重視儒家傳統文化的地區,如廣東、江西、福建、浙江等南方省份。宗祠文化是福建省重要的特色文化資源,是福建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對臺、對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內容。其優秀的文化傳統和豐富的精神價值,不僅涵養了八閩兒女和臺灣民眾,也幅射海內外。
百度百科-宗祠
人民網-以同宗同族為代表的祠堂文化是獲得文化歸屬感與***享感的
人民網-專家:祠堂文化是華人與祖國家鄉的精神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