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國滅亡之際,吳國姍姍來遲,行到中途,接到情報說蜀國劉禪已降,於是攻擊蜀國羅憲鎮守的永安郡,導致世人皆言吳國趁火打劫。
首先我們來說為什麽吳國姍姍來遲。公元263年,司馬昭為了伐蜀,他怕吳蜀相互支援,司馬昭派鐘會、鄧艾伐蜀的同時,還派了王睿在長江上遊,也就是三峽、宜昌壹帶打造樓船。故意將木屑、造船的雜物等等流向下遊。給吳國造成即將攻吳的假象,結果導致吳國人心惶惶,趕緊組織兵力沿長江沿岸部署。
後來,鐘會、鄧艾大軍伐蜀,吳國才知道司馬昭對吳國是虛張聲勢,放煙霧彈。所以吳國接到蜀國的求救信之後,趕緊組織軍隊,由丁奉主動出擊功壽春,圍魏救趙,丁封、孫異領軍由水路入蜀支援,水路逆流而上,行軍艱難,丁封、孫異行到半路,聽說蜀國劉禪已降,因此才有上文說的吳軍姍姍來遲。
上文可見,吳國軍隊姍姍來遲,是事出有因。而東吳援軍,攻擊羅憲鎮守的永安郡,算不算趁火打劫呢?嚴格來說,已經不算趁火打劫了,因為吳蜀是聯盟,如今蜀國劉禪已降,聯盟已經不復存在。永安郡雖然由蜀將羅憲鎮守,不過,該城想獨善其身已經不可能,只能要麽降魏,要麽降吳。
後來,羅憲打敗丁封、孫異,吳國調來陸遜之子陸抗,攻擊永安。羅憲壹看情況不對,永安郡獨力難支,於是求救魏國,魏國出兵來救,吳國陸抗才退,於是鎮守永安郡的羅憲降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