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 165438+10月,冬天的壹列火車,把100多名蕭山青年送到了北方。那壹年,母親19歲,父親23歲。在火車站為妳送行的時候,大家並沒有感受到離別家人的悲傷,甚至有壹種激動和期待在裏面。直到火車啟動,離家越來越多,大家才漸漸難過起來。有些人哭了,每個人都跟著哭。北方的食物多為面食,北方很難用發酵粉做饅頭。那裏的水源是冰塊。先把冰塊放回麻袋裏,然後邊燒邊揉面粉。如果妳不小心,它可能會再次凍結。當時主要工作是修路。雖然父母不知道10年裏他們修了多少條路,路叫什麽名字,但是他們在壯年的時候有自己的激情。新中國成立之初,數十萬解放軍正脫下軍裝,扛起鋤頭,向沈睡多年的茫茫戈壁進軍。他們唱著歌,迎著初升的太陽,走進了中國歷史上最熱情、最理想、最奉獻的時代,走進了最難忘、最值得紀念的時代。
幾十年過去了,隨著這個時代壹天天離我們遠去,那些曾經感人肺腑的故事也在壹天天消失,壹天天遠去,歷史也開始了耐心而長久的等待...好在改革開放進入21世紀的時候,仿佛突然之間,那些為共和國付出了青春、理想和熱情,年過半百的人們,又壹次喚醒了記憶中那些刻骨銘心的歌聲。而那些在動亂中長大的少年們,看著自己的白發爬上父母的鬢角,也忍不住靜靜地聆聽歷史,在喧囂中聆聽創業的歌聲,睜開好奇的眼睛把目光投向共和國的起步,投向那些曾經無私奉獻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