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朋友壹塊兒去喝咖啡,我要的美式,她要的拿鐵。
黑咖啡苦,確實是苦,第壹次喝的時候,我放了兩包糖,也只能喝幾小口。那幾小口,是對錢包的尊重因為喜歡在咖啡館看書,也喜歡咖啡的香味,慢慢的,也喜歡上了咖啡的口味。現在,基本只喝黑咖啡。
剛才,我又在喝美式,突然想起來我說的,“妳能吃的了生活的苦就行”。突然,就開始感慨……
妳說,能吃的了生活的苦的人,是不是都能接受咖啡的苦?要想精神上吃的了苦,是不是得先過生理上這壹關?
轉念壹想,肯定不是呀。
那就不談人生哲理,單純從生理上來講。酸甜苦辣鹹,這五味,總得都能吃,少點沒關系,但不能缺。食物能塑造肉體,肉體和精神,相互羈絆。酸甜苦辣鹹,都得吃。難吃好吃,也都得吃。
就拿美式來說,我覺得好喝,別人覺得太苦。我還勸身邊人多喝美式。但是,昨晚的炒飯,難吃到要命,我也沒吃多少,就去找其他“好吃的”來安慰自己。
妳看,piapia打臉了吧?
所以。
我不能那麽任性,覺得難吃,就吃的少,甚至不吃。 我要去平等對待我面前的食物,不管是好吃還是難吃,我都要好好吃,認真吃。 做個有禮貌的人,給食物應該得到的尊重。就像對待酸甜苦辣鹹壹樣。
日本茶道有“壹期壹會”,意味著在此時、此地相遇,是壹生中僅有壹次的相會,提醒人們要真心誠意的對待。
對於面前的食物,我也應該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