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是:(君主)有好的德行就有人民的擁戴;有了人民擁戴就會有土地;有了土地就會有財富,這樣國家就開支有余。
出自:《禮記·大學》
原文: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外本內末,爭民施奪。
釋義:君子應該首先註重德行。君主有德行才有人擁護,有人擁護才會有國土,有國土才會有財富,有財富才能供使用。德行是根本,財富是末事。如果輕根本而重末事,那就會與民爭利。
擴展資料
《禮記·大學》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相傳為孔子弟子曾參(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韓愈、李翺等把《大學》、《中庸》看作與《孟子》、《易經》同等重要的“經書”;宋代“二程”、朱熹祖述這種觀點,竭力推崇其在經書中的地位,旨在弘揚理學。
朱熹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於南宋紹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書章句集註》,因《論語》記載孔子言行,《大學》為曾子所作,《中庸》為子思所作,《孟子》記載孟子言行,故又稱“四子書”。
元延祐年間,以《四書章句集註》試士子,懸為令甲,從此,“四書”成為蕓蕓士子幹祿之必讀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