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主道:“成為智者的方法讓智者盡力而為。”《淮南子註疏訓》:“能備之事者,由智者備之;有權力的人,盡力而為。此智者如此寡。”袁留官《過門》:“聖人乘智者計,猶記河之始。”
鞏留《悼詩魂——悼詩人郭小川》詩五:“我是半個智者,半個懦夫。”即智毅(公元538-597),南朝陳至隋僧人,天臺宗實際創始人。隋開帝十壹年,封他為“智者”。見唐道玄《續僧傳》卷十七。唐家道《送和尚上天臺》詩曰:“若磨妙言,當隨智者。”
睿智的人
公元前5-4世紀希臘由學徒支付工資的壹群職業教師的統稱。在公元前5世紀之前,智者壹般指的是聰明並且擁有壹定知識和技能的人。後來,自然科學家、詩人、音樂家甚至政治家也被稱為智者。因為智者是雄辯的,而最後壹批已故的智者陷入了詭辯。
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視他為歪曲真理,玩弄似是而非的智慧的人。因此,智者在歷史上成了詭辯家的代名詞。其代表是普羅塔哥拉斯和高爾吉亞斯。智者接受赫拉克利特關於所有事物都在意識形態上變化的思想。
肯定變化著的感覺現象的真實性,但走向相對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知識就是感覺,沒有真假之分,把個人的感覺作為真理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