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國務院決定內地金融機構經批準可以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
2007年6月,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銀行先後在香港發行了總額為10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
2007年7月,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指數升值了3%,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指數升值了6.2%,而同期美元指數貶值了6.3%。也就是說,人民幣進入了與美元相對分離的軌道。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期間,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適當收窄,並半“盯住”美元。
2008年7月,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在6.81-6.85區間窄幅波動。
2009年9月,美元對人民幣匯率基本在6.82上下波動,2009年的升幅為0.1%。在世界經濟最為艱難的時期,人民幣保持幣值堅挺,為全球經濟起到了“穩定器”的作用。
2009年以後,人民幣國際化舉措頻出:
1.簽訂貨幣互換協議,保障貿易順利進行,提高人民幣國際公信力
2.開放跨境結算試點,人民幣國際化邁出重要壹步
2010年隨著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試點不斷擴大,境外人民幣規模迅速增加,海外對人民幣的旺盛需求也可見壹斑。為了緩解“出海”人民幣投資無門的尷尬,8月,中國央行正式宣布允許海外人民幣回流,首站投資目標確定為中國銀行間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