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守和刺史中,刺史比太守官階要大壹些。
太守是戰國時郡守尊稱,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壹郡的最高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歷代沿襲不變。刺史,又稱刺使,古代官名,刺是檢核問事的意思,即監察之職,史為禦史之意。秦制,每郡設禦史,任監察之職,稱監禦史(監郡禦史)。
根據史料記載,刺史這壹官職始於西漢時期。不過,在西漢時期,刺史主要是壹個監察太守等官吏的職位,到了東漢時期,刺史逐漸成為壹個州的最高長官。彼時,東漢的疆域被分為10多個州,州下面設立了若幹個郡,郡守也即太守,郡下面又設有若幹個縣。由此,刺史管轄的壹個州,也即相當於現在的壹個省了,可謂封疆大吏了,類似於清朝時期的巡撫、總督等官職。
州牧介紹
根據《後漢書》等史料的記載,在東漢末年,漢靈帝曾將刺史改為州牧。相對於刺史,州牧不僅是壹州的最高長官,而且掌握了該地區的兵權。之所以出現這壹情況,是因為東漢末年各地出現的起義,需要刺史掌握壹定的兵權,以此來平定起義。
為此,東漢朝廷將刺史改為州牧,並賦予了州牧壹定的兵權。從實際權力和地位來看,州牧是要高於刺史的。但是,州牧制度的存在,也加劇了東漢末年諸侯割據的問題,比如荊州牧劉表、冀州牧袁紹、兗州牧曹操、徐州牧劉備等,都是壹方諸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