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花開”的原名是“上海潑”或“花叢中的壹壺酒”。但如果將其簡化為“花房”,放在20世紀30年代的上海背景中,則“花房”壹詞被解釋為紡織廠棉花車間的意思,與原書大相徑庭。
最終將這部上海風情小說命名為“花開上海”的機會源於作者偶然翻閱時尚雜誌時的壹個成語“花如其花”。小說中的人物、語言、動作、色彩都可以用“花”字來涵蓋。
花象征著壹萬種顏色、壹萬種風俗和壹萬個故事,呈現出壹種令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的景象,這壹特點實在稱得上“繁花似錦”,再加上本書吳式的寫作風格,構成了本書“花”的生動鏡像。
小說簡評
根據讀者反饋,《花開上海》也是壹部口碑不錯的佳作,在豆瓣閱讀量6543.8萬+的中國當代文學圖書排行榜中排名第九,超過5萬人給出了8.7分的高評價。
更為特殊的是,《花開上海》是壹部采用傳統方言本體並大量使用上海話的小說。“壹問壹答”是方言本體小說的壹大特色。
例如,在《花開上海》中,她寫道:“奶奶喜歡貝蒂。每次貝蒂不開心的時候。奶奶說,我來講個故事。貝蒂說,不聽,不聽。奶奶說,比如很久以前,有壹個老人。貝蒂說:“又是m。"
對話不分,標點符號簡單,這種寫法不適合讀者,讀者覺得太瑣碎了。此外,上海話很多,在閱讀中說“難啃”的人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