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準備和啟動-
7月22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副總司令彭、副參謀長左權發布《戰鬥準備命令》,規定以不少於22個團的兵力進攻鐵路。同時要求部署適當兵力,對同蒲、平漢、津浦、北寧、德士等鐵路和華北壹些主要公路幹線進行廣泛的破壞,以配合對鄭泰鐵路的破壞。
8月8日,朱德、彭、左權發出《戰役行動命令》,規定晉察冀軍區進攻鐵路石(不含)至陽泉段;129師進攻鄭泰鐵路陽泉至榆次段;120師向新縣以北的同蒲鐵路和汾(陽)麗(石)公路發起進攻,在陽曲南北地區重兵阻擊日軍增援鄭泰鐵路。要求各部在打破交通線的同時,收復部分被日軍占領的據點。
原來八路軍調動了22個團(晉察冀10團,129師8個團,120師4個團),以鄭泰鐵路為重點打擊對象,其次是平漢鐵路、同蒲鐵路北段、白金鐵路。為了突然襲擊,未經中國* * *黨軍委批準,發動了戰鬥。
戰鬥開始後,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晉察冀軍區39個團,129師46個團(含1和敢死隊3縱隊),120師20個團(含敢死隊2、4縱隊)。最終戰爭總兵力達到105團。鄭泰鐵路在華北交通運輸線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日軍在華北的重要戰略運輸線之壹。
擴展數據:
歷史意義-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進攻日軍的最大戰役。發揮了敵後抗日軍民的威信,鼓舞了全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在戰略上支援了國民黨的正面戰場。百團大戰的勝利沈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誌,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在國際上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百團大戰是在中國抗日戰爭困難重重,妥協投降氣氛濃厚的情況下取得的偉大勝利,具有重大的軍事政治意義。它牽制了大量在華日軍。1941年初,日軍將17和33師從華中調往華北,進壹步減輕了華中正面戰場的壓力。
這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士氣。百團大戰的消息傳開後,舉國歡騰。報紙和電臺紛紛發表社論和社評,準備地方舉行慶祝大會,增強了戰勝困難的勇氣,遏制了妥協投降的暗流,增強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提高了聯產黨和八路軍的威信,揭穿了八路軍“遊而不打”的謊言,表明了中國* * *聯產黨及其軍隊是抗戰的中流砥柱,是贏得戰爭的希望。
百度百科-百團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