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小兒推拿的特點及註意事項
人體有經絡和氣血循環,按摩有助於打通經絡和氣血循環,緩解不適。中醫嬰兒按摩可以作為日常保健的壹種方式,如體熱、經常腹瀉、便秘等,可以通過對兒童進行溫和的中醫按摩來改善,並能促進家庭交流。
當寶寶生病時,也可配合常規藥物治療,相輔相成。但當寶寶皮膚有外傷或炎癥時,就不適合按摩了,所有的中醫按摩方法都是壹樣的。給年齡較小的寶寶按摩時,力度要輕,可以用壹點潤滑油或香油,減少皮膚之間的摩擦。
雖然每種按摩方法都有主要適應癥,但即使沒有這些癥狀的寶寶也可以接受按摩(尤其是半門穴的按摩方法,促進消化)。
按摩頻率每次50 ~ 300次左右,小寶寶頻率少壹些,大寶寶頻率可以多壹些,可以自己打理,主要是方便家長,每天都可以按摩。當癥狀消失後,就不需要按摩了,但即使繼續按摩,也不會對寶寶的身體產生負面影響。
了解中國按摩的基本手勢
中醫的按摩手法也可以叫“正骨八法”,也就是有八個手勢。本文將應用其中的兩個,即“膜法”和“土法”。此外,還會介紹“揉捏法”,這些手勢會用在各種按摩中。
●“揉法”:用拇指輕輕揉捏穴位。順時針或逆時針。
●“艾灸”:用指尖或手掌來回摩擦穴位。
●“推法”:用拇指和腹部向固定方向推。
第壹套——七點按摩
位置:第四腰椎與尾骨骶骨在壹條直線上,是中醫用手比較的位置。
適應癥:當寶寶便秘、腹脹或腹瀉時,可輕輕按摩齊傑穴。
做法:用“推法”沿七穴從下往上推;然後從上往下推,如此來回推200次。
妳想按摩左手還是右手?
其實左右手的穴位是壹樣的,位置是壹樣的,效果也是壹樣的,所以雙手都可以按摩。
第二套-按摩療法
位置:脊柱兩側。
適應癥:寶寶面黃肌瘦,胃脹,頭發稀疏,經常拉肚子,喜歡吮手指,中醫稱之為“營養不良”,簡單來說就是消化不良。
做法:從尾椎開始,輕輕捏住寶寶背部脊椎兩側的肉,雙手交替向前,直至到達大椎兩側(即照片中中醫比較的脊椎上端),從而完成壹次捏脊,每天約50 ~ 100次。
全文請參考:寶寶和媽媽Mabab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