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指的就是人的性格特點。人格,包括氣質和性格,是用來描述個體內心穩定的心理特征,並影響其社會交往和行為。人格在某些特質上是穩定的,但在另壹些特質上是隨時間和情境而變化的,也就是說,人格是多變的。
在心理咨詢中,咨詢師對自身的人格結構和來訪者的人格結構有很好的認知和了解,這不僅有助於來訪者尋求幫助的問題概念化,也有助於選擇適合來訪者的咨詢策略。
在咨詢的不同階段,不同的人格特征需要意識到不同的重點,也需要不同的方式來應對。
首先,在最初的訪談階段,輔導員對來訪者人格特征的認知側重於對來訪者人格水平的評價。認知的結果直接影響診斷和評估的準確性,並進壹步決定咨詢師是否應該與該來訪者合作以及在咨詢過程中主導技術的選擇。
其次,在心理咨詢的中期階段,從人格層面和主導共情類型兩個緯度感知來訪者的人格,是壹個需要警惕並存在於心理咨詢師頭腦中的過程。人格層面的認知作為心理咨詢的主要過程,在這壹階段主要用於評估來訪者的咨詢進度,有利於盡早糾正初始訪談階段可能出現的評估錯誤,以便及時調整咨詢計劃或轉診來訪者。同時,在這個階段,對來訪者人格的認知需要增加第二個緯度,即主導移情類型的認知。心理咨詢師對來訪者人格的兩個維度的認知,目的在於發現其移情背後所表達的對自我客體體驗的需求。只有當他意識到它時,他才能通過狂喜為來訪者提供壹個自我客體的環境,從而為他早期不發達的內在自我提供壹個成長和修復的機會。
最後,在咨詢的最後,咨詢師關註來訪者人格中的自我補償結構,並評估這些結構的成長。只有來訪者人格中被誇大的部分得到了充分的解釋,來訪者已經養成了良好的理想化的自我,才能進入咨詢的最後階段。否則,整個咨詢過程看似是壹次完美的起飛和導航,卻意外落地的旅程,不僅會讓之前的所有努力前功盡棄,還會給來訪者帶來二次傷害。
輔導員還需要對自己的人格特征有壹個清晰的自我認知。
總之,作為壹名心理咨詢師,在咨詢的整個階段,在每壹次咨詢中,都要意識到人格特征,這既包括對來訪者的意識,也包括對自己人格特征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幫助別人,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