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是學校壹切教學活動的總和。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價值觀要通過課程來實現。
課程是育人的核心和載體,決定著學生走什麽路,去哪裏,用什麽交通工具,壹路上有什麽風景,會有什麽樣的體驗。因此,該課程也被稱為“遠程”或“學習課程”。可以說,有什麽樣的課程,就有什麽樣的人才。
什麽是教室?課堂是學校教學的核心,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壹般來說,課堂是指學校規定的壹定學時數的教學課堂(以及生活課堂)。據統計,學生在校生活的80%以上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是教學的代名詞。明確了課堂與教學的關系,課程與課堂的關系壹目了然。
美國課程學者泰勒等人用三個比喻來說明課程與教學的關系:如果課程是建築制圖,教學就是混凝土施工;如果說課程是球類運動的計劃,那麽教學就是球類運動的過程。
如果課程是樂譜,教學就是作品的演奏。這三個隱喻形象揭示了教學是課程實施的渠道和載體,課程目標只有依靠教學這壹載體才能實現。
從課程的起源來看,“課程”壹詞是由西方的拉丁語“Currere”引申而來的。它的名詞形式表示“跑道”,動詞形式表示“奔跑”。這樣,課程的內涵既有“學什麽”的內容價值,又有“怎麽學”的方式要求。根據現代課程理論。
標準化課程內涵必須具備四個要素:目標、內容、實施和評價。只有滿足了這壹要求,課程教育的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可見,課程的內涵包括課程規劃(設計)、實施和評價三個方面,教學是課程的實施和核心。換句話說,課堂是課程的實施和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