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該書英文版名為《風險:邁向新的現代性》,由倫敦塞奇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馬克·裏特翻譯。中文版於2004年7月由譯林出版社出版。中文標題是“風險社會”。為什麽說譯者知識淵博?
[2]中文版資料:[德]貝克,[英]吉登斯,[英]拉什,趙文譯:《反身性現代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8月,第1版。
[3]中文版資料:[德]貝克,吳,,譯:《世界風險社會》,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4]中文版資料:芭芭拉·亞當、烏爾裏希·貝克、約斯特·龍方、趙燕東、才真旺姆等。譯:《風險社會及其超越:社會理論的關鍵問題》,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9月,版本1。
[5]中文版資料:[德]貝克,[德]威爾姆斯,魯譯:《自由與資本主義:與著名社會學家烏爾裏希·貝克的對話》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1 2月版。
斯特科·拉什(Stecko Rush)曾在《風險社會:邁向新的現代性》(Risk Society:Towards a New Modernity)英文版的介紹中說,貝克“在德國也被稱為‘Schriftsteller’,翻譯成英文,這個詞就是壹個批評家或實證主義作家”。這位批評家以他獨特的視角和犀利的語言分析了這個社會——現代社會是壹個世界風險社會。《風險社會1986》在德國的出版雖然沒有引起太多關註,但它的英譯本卻引起了歐洲社會學家的關註,烏爾裏希·貝克(ulrich Baker)是世界上最頂尖的社會學家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