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給出了敘事技巧的定義:敘事技巧是作者利用文章的結構或寫作技巧,故意向讀者隱瞞或誤導某些事實,最終揭露真相,使讀者產生難以名狀的驚愕感。(來自百度百科)
首先,敘事悖論主要分為以下內容:
1.時間悖論:幾個敘事中的時間概念被刻意模糊。表面上看起來是同時的,或者是連續的,但實際上時間相隔很長。反之亦然。
代表作:《迷失的人》和《顛倒的角落》。
2.個人敘事悖論:文章使用第壹人稱敘事比較常見,但不是壹人敘事而是多人敘事。
代表作:逃跑的人
3.人物敘述:在敘述中故意把幾個不同的人物誤導成同壹個人,或者反過來把同壹個人寫成幾個人。
代表作:迷失的人,明天早上我不該去自首。
4.性別悖論:故意模糊人物性別,或者用其他方式誤導人物性別。
代表作:《石女》和《情散之日》。
5.地點悖論:同壹個地點被描述成好像有多個地點,或者距離很近的兩個地方好像很遠。反之亦然。
代表作:《明早妳不該投降》
6.年齡悖論:故意隱瞞人物真實年齡,讓讀者誤判人物年齡。
代表作:桃之詭計,鬼獸智慧之學。
7.數字悖論:讀者以為是X,實際是Y,故意隱藏真實數字(通常是人數)。
代表作:《逃跑的人》和《小紅小紅帽玻璃城堡之死》。
8.其他:少用或不通用且無法歸類的敘事悖論。比如《外國人住的房子》利用了鄉村敘事悖論,《滾石》利用了物種敘事悖論等等。
第二,根據敘事悖論的創作方式,主要分為“模糊”和“誤導”。
“模糊”就是隱藏壹些很正常但又略顯特殊的元素,就是利用讀者心理的盲點,比如自稱“老子”的女人,熱戀中的老人,不同時間有相似經歷的兩個人。
“誤導”就是隱藏壹些非常特殊的元素,壹般不會出現,也很難想到。挑戰在於讀者的想象力是否足夠大膽。比如有六個手指的人,做過變性手術的男人,未申報的同性戀等等。
有些“誤導”是作者故意用文本陷阱來引出讀者的思考,比如他故意用同壹個人來說幾個人,再比如在《三只耳朵的狗》中,他故意用文字引導讀者誇大主角的特點,等等。
同壹類型的敘事悖論,根據不同的創作方法,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印象。比如同樣是性別敘事悖論,《石女》和《情散之日》分別是模糊的和誤導的;年代也是壹個悖論,桃之詭計和鬼之學和獸之智也分別是模糊的和誤導的,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印象。
第三,根據敘事悖論與謎題的關系,分為相關、點綴、不相關三種類型。
比如《桃子的詭計》和《滾石》中,敘事悖論與謎題直接相關。如果知道了敘事悖論,整個故事的謎題就會豁然開朗,這就是“關聯性”;沒有旁白的《失戀的日子》裏也有壹個完整的謎題,但旁白的存在讓謎題錦上添花,是“點綴”;再比如三耳狗,牽牛花春。敘事悖論的存在與謎題無關,甚至根本沒有謎題。敘事悖論只是壹種文學表現形式,是“無關緊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