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方物流為第壹方物流、第二方物流和第三方物流提供物流規劃、咨詢、物流信息系統、供應鏈管理等活動。
第四方物流是物流業提供的綜合物流,包括金融、保險和多站物流配送的安排。與第三方物流的區別在於,第三方物流只提供物流服務,而第四方物流是壹體化的,比如可以協助進出口關稅問題、代收等功能。第四方物流是物流系統設計和集成的提供者。
從概念上講,第四方物流是領先的物流服務商,通過整個供應鏈的影響力提供全面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同時也為客戶帶來更大的價值。顯然,第四方物流在解決企業物流的基礎上整合了社會資源,解決了充分享受物流信息和充分利用社會物流資源的問題。
本質上,第四方物流提供商是壹個供應鏈集成商,它動員、管理和組織自身和互補服務提供商的資源、能力和技術,提供壹體化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第四方物流是供應鏈的整合者。壹般情況下,政府牽頭搭建第四方物流平臺,促進區域物流產業發展,提供* * *信息共享和發布服務,是供需雙方和第三方物流的主導力量。
不僅僅是物流的效益,還通過其信息技術、整合能力等資源提供完整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從而獲得壹定的利潤。它幫助企業降低成本,有效整合資源,依托優秀的第三方物流供應商、技術供應商、管理咨詢等增值服務商,為客戶提供獨特而廣泛的供應鏈解決方案。
物流的概念最早是在美國形成的,當時叫“physical distribution”(PD),中文意思是物理配送。這個概念是1963進入日本的。當時對物流的定義是“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物料保管、運輸、裝卸、包裝和加工的職能,以及作為控制這些職能的備份的信息職能。在材料銷售中起到橋梁作用。”
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引入這壹概念,當時“logistics”在英文中被稱為“Logistics”,原意為物流,後來被用於物資的流通,形成了沿用至今的現代物流概念。是滿足消費者需求,統壹制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條件的戰略舉措。
物流作為三大流通體系之壹,是繼勞動力和資源之後的第三利潤源。21世紀是國際物流業大發展的時代,其特征將是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柔性化、標準化和社會化。
壹般情況下,供方通過向需方提供物資來完成物流服務,第三方物流(3PL,TPL)是指以物流服務的提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第三方為特征的物流運作模式。這種第三方物流是企業依靠海運或空運、鐵路或公路運輸發展起來的。
第四方物流(4PL、FPL)負責第三方物流安排之外的功能整合。
因為全球供應鏈管理,單靠第三方物流來組織和整合,不可能面面俱到。除了保持速度和有效運作,還必須圍繞自身性質和重組進行運作,采用合作而非直接控制的方法獲取能力。因此,有必要將單壹組織之外的知識和資源引入第四方物流。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第四方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