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老山年輕時在天津行醫。他醫術高超,德才兼備,在當時享有很高的榮譽。他和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交朋友,給窮人治病是他的行醫之道。
中藥的膏、丸、散、丸的制作過程都要經過油炸、曬幹、風幹、磨粉,尤其是磨粉必須經過羅狄的篩選,這在當時是比較稀缺的物品。許老山經營的中藥商行如意堂,每天需要大量的羅迪篩粉。家家戶戶也是必備的烹飪工具。才華橫溢的許老山於1915年在老家香關村辦了壹家羅迪廠,37歲左右。10年6月開工,8臺機械,16名工人。當時織網的主要原料是馬尾辮和頭發,既滿足了自己藥店的需要,又可以賣到民間市場,所以效益很好。1916徐老山在南方買了跳蚤絹絲,織成羅迪,增加了工廠的品種,提高了羅迪的質量。因此產品供不應求,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
到了1918,在天津行醫的許老山視野更開闊了,受到了各種進步思想的影響。高瞻遠矚的徐老山在壹個叫野雞的日本朋友的推薦下,經過對市場的調查分析,決定再建壹個絲網廠,於是在現有的羅迪廠南面建廠,全部用上等紅磚砌成,蔚為壯觀。當地人叫它“紅房子”,就是南廠。
此時的許老山已經不是前幾年辦廠的想法了。他要把工廠和產品標準化,要做壹個正直的品牌。1927年受徐壽春任國民革命軍第二軍軍長的委托,康有為找了個書法家寫廠牌。遺憾的是,這位書法家是誰,無從考證。
1918,壹家“湘關西玉龍鉛絲銅線羅迪廠”正式掛牌營業。產品商標為“壽星”牌。可見許老山當時是有品牌意識和質量觀念的。所有的金屬線都是從日本進口的(但是交貨是在沈陽)。產品投放市場後,許多領域發生了新的革命。金屬絲網在壹些重要行業逐漸取代了馬尾辮和發絲產品。同時也拓寬了屏幕的應用範圍。產品從最初的片底,向纏繞網時代邁進了壹步。我們的產品暢銷沈陽,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
據1998年過八旬的兩個徒弟徐老強、馬大海說,當時有很多太谷、祁縣的晉商親自來廠裏進貨,有的用的是馬、筐,回來後這些晉商直接出口到絲綢之路沿線的外國。
工廠逐漸有了完整的管理體系,有出納、會計、銷售人員、工人、學徒、廚師等。,分工精細。根據當時廠裏的資料,劉繼能、王、馬永新是銷售人員和幾個工人,主要來自村、馬家莊村、小林村、元西村、流浪村、標中村。
工廠從1918興盛到日軍侵華時的1937。由於歷史原因,社會動蕩逐漸衰落,工廠於1941停產。
徐嶗山壹生光明磊落,仗義疏財,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他以各種方式抵抗和打擊日本侵略者,救治傷員,無數的傷病員和貧困群眾都得到了他的救治。其中,獲救者為:安平縣壹裏村人王,後為保定紅旗商場經理。
許老山出生時有五個兒子。在他進步思想的影響下,他們都努力工作,滿腔熱情地投身於抗日救亡的陣營。
徐老山有九個孫子,其中繼承爺爺絲網產業的徐伯鈞是天津金屬絲網廠的技術部部長。徐鐵文繼承了祖父的中醫事業,現在昆明行醫。
方還絲網專業生產不銹鋼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