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鴻漸是壹個被動、無能、不穩定、經不起誘惑的人,更是壹個失敗者。他的失敗,是因為他缺乏直面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的理性、信念、熱情和力量,也因為他不是壹個卑鄙的人,他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他想維護壹點作為人的尊嚴。
許多學者把方鴻漸與俄國文學中的“多余人”形象聯系在壹起,但“多余人”的悲劇在於他思想上的覺醒和缺乏行動的勇氣和歷史條件,“被圍困者”的悲劇在於他的平庸。“多余的人”會給人前衛、英雄的時代感覺,而“被圍困的人”和我們壹樣,都在徒勞地尋找作為普通人的解放或依附。
擴展數據
《圍城》這本書是錢鐘書的“守財奴”寫的。小說沒有明確的故事線索,只是作者瑣碎的知識和經歷拼湊出來的壹些瑣碎的情節。壹般來說,壹部情節瑣碎的書,要想成為壹部成功的作品,必須具備出色的語言表達能力。錢鐘書的《圍城》確實把語言運用到了最高境界。所以,讀《圍城》不能像讀普通小說壹樣,只關註劇情而忽略語言。那樣的話,《圍城》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圍城》中的妙語是這部小說最成功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欣賞的部分。
《圍城》的直接背景是1937和若幹年後,是中國被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時期。但是,要理解《圍城》,必須追溯到近代,尤其是鴉片戰爭以來。在帝國主義列強的炮火和軍艦下,中國被迫與世界接觸,中華民族的古老文明與西方文明開始了前所未有的對抗、碰撞、沖突乃至交匯和融合。這種文化現象具體而生動地體現在大量的留學生身上——錢鐘書就是其中之壹,因而具有值得解剖的典型意義。
《圍城》因錢鐘書在這部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而被許多人譽為現代學者。這種諷刺有時代和人性的原因,也有錢鐘書個人的原因。
百度百科-圍城(錢鐘書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