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發展,絲綢之路已經成為古代中國與西方壹切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總稱。有“西北絲綢之路”,西漢張騫開放西域的官方通道;有壹條“草原絲綢之路”,向北到蒙古高原,再向西到天山北麓,進入中亞;有崎嶇的“西南絲綢之路”,從長安到成都,再到印度。還有從廣州、泉州、杭州、揚州等沿海城市,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至非洲東海岸的海上貿易“海上絲綢之路”。
擴展數據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又稱“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最早由法國東方學家沙莎在1913年提出。海上絲綢之路萌芽於商周,發展於春秋戰國,形成於秦漢,興盛於唐宋,變遷於明清。這是已知最古老的海上航線。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分為兩條路線:東海路線和南海路線,以南海為中心。
南海路線,也被稱為南海絲綢之路,主要從廣州和泉州開始。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乃至南太平洋沿岸及其島嶼開辟了以陶瓷為紐帶的貿易圈。唐代廣州的“通海壹島”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名稱,也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遠洋航線。明代鄭和下西洋標誌著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的高峰。
南海絲綢之路從中國出發,經過中南半島和南海國家,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到達東非和歐洲,途經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外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促進了沿線國家的共同發展。
百度百科-絲綢之路
百度百科-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