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壹次跟李老師學《壹棵樹》繪畫心理課到現在已經半年了。當時我學著玩是因為有個朋友在我們面前玩過壹個關於畫畫的心理測評遊戲。這壹次,參加再培訓的目的當然明顯升級了。今年應該是我瘋狂學習心理學的壹年。我就像從饑餓的監獄裏被釋放出來。在心理學上,我餓得壹看到什麽都想吃,吃不飽,越來越覺得餓。但是,這次再培訓確實給我帶來了更多不容忽視的收獲:
第壹,所有藝術心理治療都是可以理解的。雖然有繪畫、音樂、雕塑、沙盤、瑜伽、文字等多種形式,但它們只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不同的感覺器官來感受和表達壹種潛意識的載體或媒介。都是通過創作作品和後續的聯想來維持自己內心世界的平衡,緩解自己的情緒焦慮,從而達到交流、評價、治療的目的。
第二,心理咨詢的兩大障礙是來訪者的辯護和咨詢師自身立場的介紹。打破來訪者防禦的方法之壹是畫壹棵樹,這是壹種最簡單也最容易被接受的方法,可以實現談話中難以獲得的相關信息,從而找到建立關系和獲取信息的突破口。但最怕的是咨詢師壹拿到畫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評價和評判,不僅無助於問題的解決,甚至可能傷害到來訪者。因此,當我們與來訪者交流時,我們必須區分我們自己的想法和來訪者的想法。我們必須用各種方式來驗證來訪者是否真的在想,我們可以用直接的提問,或者用壹個眼神壹個手勢,或者用最簡單但可能最有效的廢話來重復來訪者表達的意思。
三、利用“壹棵樹”技術進行心理輔導註意事項:1、繪畫過程比繪畫本身更重要,所以要密切關註繪畫過程,尤其是選擇繪畫用紙的過程、繪畫修改的過程、自言自語或講解的過程、繪畫過程中的插曲等細節。2.在畫圖或看圖之前,需要了解來訪者的其他信息,包括年齡、身體狀況、家庭情況、學術或專業情況、各種關系的處理等。3.在看畫的整體或內容時,首先要感知自己的感受和立場是什麽,並明確區分,然後通過各種渠道去驗證。4.“壹棵樹”的技術壹般用於處理情緒混亂,行為只是附帶產物。5.評估時暗示少,治療時啟示多。6.看畫的時候多註意突出的細節,結合畫家的描述。7.看畫的時候要區分年齡(尤其是兒童畫)等不同情況,是否有繪畫的專業依據進行評價和處理。
三、除了以上事項,看圖的程序可以是這樣的:1,先了解信息2、找感覺《如果妳是那棵樹》。3.找到妳覺得最突出的地方。4.看整棵樹的位置,大小,線條。5.看看樹的結構。再看其他附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