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四年春,滕被貶為巴陵太守。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安居樂業,各種廢商紛紛成立。於是重修了嶽陽樓,擴大了它的舊規模,把唐代名人和現代人的詩詞刻在上面。委托我寫壹篇關於它的文章。
我覺得巴陵縣的美景都在洞庭湖。它連接著遠山,呼吸著長江的水。浩瀚無垠;早上是晴天,晚上是陰天。
這是嶽陽樓壯觀的景象。之前的敘述(已經)很詳細了。但是,它通向北方的巫峽和南方的瀟湘。被貶謫的政治家和詩人大多在這裏相遇,看到自然風光引發的感受大概也會不壹樣吧?
像陰雨天,幾個月不放晴,寒風呼嘯,濁浪沖向天空;太陽和星星隱藏著它們的光輝,群山也潛伏著形狀;商人和遊客無法前進,
桅桿倒了,槳斷了;晚上天快黑了,老虎在咆哮,猿猴在傷心地哭泣。登上這座樓,妳會有被放逐北京的感覺,思念家鄉的感覺,擔心被詆毀的感覺,害怕被諷刺的感覺。妳會帶著滿是沮喪的眼神感到悲傷。
擴展數據
文章通過寫嶽陽樓的景色和雨天晴天帶來的不同感受,揭示了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者之心,也表達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情懷。
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川景色的狹隘範圍,結合了大自然陰沈沈的變化,陰晴圓缺,以及“動客詩人”的“見物之感”,從而把全文的重點放在了討論政治理想上,拓展了文章的境界。
全文敘事、景物描寫、抒情與議論融為壹體,動靜結合、明暗對比、用詞簡潔、音節和諧,用對聯比景成為雜記的創新。
整篇文章只有368個字,但內容和情感都很豐富。它自然地融合了敘事、景物描寫、議論和抒情,既說明了整個故事,又描寫了湖的景色。
既有菁菁深刻的探討,也有憂郁的抒情。記住建築,記住故事,把心思寄托在上面。作者還善於用簡單控制復雜,巧妙地改變內容和寫法。